一、慈溪的经济发展情况
蓬勃发展的慈溪国内生产总值245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35亿元;自营出口18亿美元;区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同级城市排名第十一位,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工商名城,是具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的生产和制造基地,诸多行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
近几年来慈溪工业取得突破性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49.45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初步形成富有特色的五金机械、家用电器及电气器材制造、纺织服装及化纤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塑料制品、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生产3000多种产品的工业体系。三A扑克、打火机、绒促性素原料药(HCG)的产销量高居全球第一;锦纶帘子布产销量为世界第二;饮水器、高性能特种纤维、电子铜带、输纱器产销量居全国之冠;慈溪是全国最大的精密微小型轴承出口基地;慈溪是欧式插座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占欧洲70%市场份额;慈溪是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崛起了星火企业群和一系列的产业带。为提升产业层次,慈溪创立十二大行业创新中心;浙江大学产品创新设计中心慈溪分中心落户慈溪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为高起点构筑产业新优势,慈溪每4天就上马一个千万元人民币的技术改造项目。
慈溪个私企业发达,现有2.35万家个私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六成以上。万余名个私业主在西部创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6个一村一品、一镇一名品的块状经济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并在国际市场找到定位。
工业向园区集聚。各镇都建有工业园区,主工业园区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周巷镇的工业园区;列入国家计委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观城镇工业园区;位于慈溪东部,并与宁波城区接壤的慈东工业园区。
二、既是中国钢铁工业中心,又是棉纺织工业中心的城市是哪两个?
A绝对没错!初中地理面就学过!钢铁和棉纺这都是当年建设中为平衡男女比例而形成的!全国的的钢铁中心就哪几个:上海、武汉、鞍山、马鞍山、邯郸,鞍山、马鞍山我都去过,基本没有棉纺工业,也不在选择之内。哈尔滨没有大的钢铁厂、贵阳到有但没规模,西宁、银川都是棉纺但不是大的棉纺中心、西安钢铁厂早已破产,陕西棉纺在咸阳、成都是没大钢厂的!
三、新疆南部以建设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的特色农业地理条件
1.南疆地区为沙质土壤,土质疏松,适合棉花的种植
2.处在塔里木盆地内,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较高,降水稀少,光照强烈,适合棉花生长
3.南疆地区地势较平坦,人口相对稀少,适合大规模种植
4.南疆一带有天山的高山冰雪融水和塔里木河等的河水,灌溉水源较充足
四、新疆阿克苏地区阿拉尔市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阿拉尔市成立于2004年初,农一师的7团至16团在境内,是著名的农垦区。
阿拉尔市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阿克苏河与和田河、叶尔羌河三河交汇之处的塔里木河上游,东邻沙雅县,西依阿瓦提县,南、北靠阿克苏市,东北接新和县。这里水土资源充沛,光照时间长,气候宜人,4-10月平均日照9.5小时,适宜长绒棉、细绒棉栽培。灌溉水源主要引自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已建有多浪、胜利、上游三大平原水库,总水面248.8平方公里,库容5.1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土壤属塔里木河平原,地势平坦,高差为1/3000,经多年开垦发育为灌耕草甸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依靠科技进步,使阿拉尔市成为全国重要的细绒棉和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以及新疆特色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的示范基地。粮、棉、果、蔬、畜、禽、鹿等主要特色产品可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具有前卫魅力的彩色棉、生态棉相继在此落户。目前年产皮棉18.3万吨,其中长绒棉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5%,细绒棉平均亩产皮棉140公斤以上;长绒棉平均亩产皮棉100公斤以上。由于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瓜果含糖量高。以红枣为例,含糖量达34%。
阿拉尔市行政区划总面积4196平方公里,占农一师总面积的65.5%,沿塔里木河呈绿洲带状分布,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60公里。其中,城区规划控制面积879.64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总用地21平方公里。目前全市辖区内10个团场、2个管理处、1个乡镇、1所大学共52个行政、事业单位,其中市区县处级以上单位14个,现有总人口24万人,占农一师总人口的72%,其中市区总人口6万人,以汉族为主。城市交通便利,有207省道与314国道和南疆铁路相接。 塔里木大学、师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新疆长绒棉育种中心等重要教学、科研机构的先进科研成果,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
五、黄道婆缩写(200字左右)
黄 道 婆 , 元 代 棉 纺 织 家 。 又 名 黄 婆 。 松 江 乌 泥 泾 镇 ( 今 上 海 县 华 泾 镇 ) 人 。 出 身 贫 苦 , 少 年 受 封 建 家 庭 压 迫 流 落 崖 州 ( 今 海 南 岛 ) , 以 道 观 为 家 , 劳 动 、 生 活 在 黎 族 姐 妹 中 , 并 学 会 运 用 制 棉 工 具 和 织 崖 州 被 的 方 法 。 元 代 元 贞 年 间 (1295 — 1296) 重 返 故 乡 , 在 松 江 府 以 东 的 乌 泥 泾 镇 , 教 人 制 棉 , 传 授 和 推 广 “ 捍 ( 搅 车 , 即 轧 棉 机 ) 、 弹 ( 弹 棉 弓 ) 、 纺 ( 纺 车 ) 、 织 ( 织 机 ) 之 具 和 “ 错 纱 配 色 , 综 线 挈 花 ” 等 织 造 技 术 。 她 所 织 的 被 褥 巾 带 , 其 上 折 枝 团 凤 棋 局 字 样 , 粲 然 若 写 ” 。 由 于 乌 泥 泾 和 松 江 一 带 人 民 迅 速 掌 握 了 先 进 的 织 造 技 术 , 一 时 “ 乌 泥 泾 被 不 胫 而 走 , 广 传 于 大 江 南 北 ” 。 当 时 的 太 仓 、 上 海 等 县 都 加 以 仿 效 。 棉 纺 织 品 五 光 十 色 , 呈 现 了 空 前 盛 况 。 黄 道 婆 去 世 以 后 , 松 江 府 曾 成 为 全 国 最 大 的 棉 纺 织 中 心 。 松 江 布 有 “ 衣 被 天 下 ” 的 美 称 。 松 江 人 民 感 念 她 的 恩 德 , 在 顺 帝 至 元 二 年 (1336) , 为 她 立 祠 , 岁 时 享 祀 。 后 因 战 乱 , 祠 被 毁 。 至 正 二 十 二 年 (1362) 乡 人 张 守 中 重 建 并 请 王 逢 作 诗 纪 念 。 明 熹 宗 天 启 六 年 (1626) 张 之 象 塑 其 像 于 宁 国 寺 。 清 嘉 庆 年 间 , 上 海 城 内 渡 鹤 楼 西 北 小 巷 , 立 有 小 庙 。 黄 道 婆 墓 在 上 海 县 华 泾 镇 北 面 的 东 湾 村 , 于 1957 年 重 新 修 建 并 立 有 石 碑 。 上 海 的 南 市 区 曾 有 先 棉 祠 , 建 黄 道 婆 禅 院 。 上 海 豫 院 内 , 有 清 咸 丰 时 作 为 布 业 公 所 的 跋 织 亭 , 供 奉 黄 道 婆 为 始 祖 。 在 黄 道 婆 的 故 乡 乌 泥 泾 , 至 今 还 传 颂 着 : “ 黄 道 婆 , 黄 道 婆 , 教 我 纱 , 教 我 布 , 二 只 筒 子 二 匹 布 ” 的 歌 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