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甚么是哥特式???
哥特是一种人类文化发展中,某个和常理分歧的文化体系。现在我们所接触到的哥特式从最早西欧文化中,提取他们的残旧,暗雅作为元素产生的而产生的社会另一种的声音。一种思想表达方式。
由这种思想方式延伸出了,音乐,小说,电影,服装,时尚。哥特它独特及富有魅力的表现方式,深深影响着这个社会。现在,它已经不单单只从西欧古典风格里面“拿来主义”,加入了魔鬼,偏冷门宗教,死亡,朋克等因素,哥特就像是个巨大的蠕虫吞噬着所有可以强大自己的文化,只要它黑暗,阴郁。但它并不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更像一种反讽。表面上似乎哥特崇拜着死亡,阴郁,恐怖,但实际上我们现实的生活难道不是连地狱也不如吗?与其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宁愿选择生活在地狱。哥特,只是一种思想表现方式,他并不代表死亡,自杀是美丽的。
哥特(Goth)包含多种意思,主要有:1、哥特人的,哥特族的(指曾入侵罗马帝国的一支日耳曼民族);2、哥特式建筑的(12至16世纪流行于西欧的建筑风格,以尖拱﹑ 拱顶﹑ 细长柱等为特点);3、哥特派的,哥特风格的(18世纪的一种文学风格,通常描述有神秘或恐怖气氛的爱情故事);4、指字体,哥特字体的;5、指颜色,红与黑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词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穴中挖掘出来。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
哥特女子:她的皮肤苍白、眼圈浓黑,穿着面料朴素、线条锐利的高领口的单色长袍。 苍白的面孔,妖魅的身段,华丽的贵气,冷冽且浓郁的妆容。
哥特式女子指的是妆容大胆前卫的冷艳 美女
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因为具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而被归类于“哥特小说”。作品戮力于处理残酷的激情与超自然的恐怖主题,而小说的背景通常建构于荒凉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于无以摆脱的魔性爱欲,和(通常是阳性的)施虐者展开一段以死亡为终结的际遇……在这些小说中包含的情欲/性别(sexual/gender)的关系,古怪地纠缠于神圣与魔鬼的角力;极度的情色高潮来自于破灭(也就是仪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征父权的宗教系统与企图超越的的黑暗(阴性)力量,在某种不可明说的层面,其实隐讳而酷异地分享著“爱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
哥特式音乐它们充斥着沉郁厌世的情调。音乐往往冰冷刺骨,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对于一切传统音乐极端的蔑视。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展现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从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
二、什么叫哥特式
哥特式是一种建筑的形式,产出与欧洲,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是著名的米兰教堂,是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代表。其建筑房顶为尖形很高,寓意着跟上帝的距离有进了一步,高耸入云的塔尖可以带信徒进入天堂。
三、哥特式风格,文学,建筑,电视,服装,写作?
从科隆大教堂到高迪式的建筑,从后朋克(post-punk)到黑暗浪潮(Dark Wave)…”哥特”这个词似乎早已在我们精神世界的某个角落扎下根来,隐隐做动。“哥特”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一个艺术范畴。在这样一个迷幻的艺术世界里,“哥特”似乎早已模糊了它最初的本质与定位,只是,无论理解他的人们怎么善变,哥特都永远是哥特。无论是建筑艺术还是音乐文化,哥特都始终在文化与艺术的领域里占据这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从文化的渊源上讲,“哥特”一词源于中世纪人们对一个民族称谓,这个民族就是哥特人。“哥特人”是中世纪欧洲的一个骠悍善战的民族,是所谓的蛮族之一。他们住在日尔曼部落的最东部,占据南多瑙河盆地和黑海沿岸的土地,被第聂伯河划分成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独立的部落。西哥特人善于移动,攻下罗马,最终被同化到已在西班牙建立起的罗马文化中,8世纪时被摩尔人征服,同伊比利亚的拉丁成分混为一体。396年西哥特人攻陷雅典。东哥特人穿过巴尔干到意大利,公元493年占领了意大利,推翻了罗马帝国。公元555东哥特人被吸收到拜占庭帝国中。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把全部中世纪的创作称为“哥特式”的,即由未开化、不文明的哥特人创造的。中世纪的艺术曾被认为是一种怪诞的艺术,是外国人和蛮族人的产物。后来人们试图用这个定义表示与哥特人毫无关系的、十七世纪中叶兴起源于法国的艺术。但哥特艺术其实并非哥特人所造,它出现的时候,“哥特人” 早已溶化在西欧其他民族之中了。因此哥特式艺术并非像人们惯常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种野蛮而粗糙的艺术,相反,在艺术成就上,“哥特式”是一种非常伟大的艺术,它的大气与磅礴是很多艺术流派所不能比拟的。
哥特式艺术的最高成就体现在建筑方面。于公元12世纪末叶继罗马纳斯克式建筑而兴起于法国北部,公元13至15世纪盛行于西欧各地,16世纪意大利人提出这一名词并得到广泛承认。实际上,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关系。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思潮是崇尚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风格,而哥特式艺术与之回异其趣,并贬为半开化和野蛮的样式,欧洲又把哥特人当作蛮族来看待,所以便把哥特强加给这种艺术了。实际上,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显著的价值,无论建筑工程技术或艺术手法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哥特式艺术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教堂建筑上,它以尖形拱门代替了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建筑物重量及引伸力集中于石柱及拱壁上,外部有许多高耸的尖塔,墙壁较簿,窗户较大,饰有彩色玻璃的图案。内部圆柱较细,光线比较充足,门前饰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哥特式建筑符合教会的要求,高耸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虚无飘渺的天空,使人忘却今生,幻想来世。哥特式建筑物上的许多雕刻,生动自然,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哥特式的建筑遗构现存的知名者不下200余处,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英国的沙里斯堡大教堂等等。
哥特式艺术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出现于十二世纪晚期,主要体现在建筑与绘画上,起源于法国的巴黎附近。从来源上看,哥特式美术和建筑借鉴了罗马技术,但是把它们置于与前辈完全对立的一种革新的美学观点。哥特式风格在建筑上主要是运用了飞檐扶壁,这样可以使墙体的负担大为减轻,使在墙面上开出大幅的玻璃花窗成为可能,同时使建筑的整体具有强烈的向上的特征。这样,从视觉角度来看,建筑——主要是教堂——具有高耸入云的外观,而其内部空间则在大幅的彩色玻璃花窗透射出的迷离光线和更高的中庭的双重作用下给人强烈的升腾感。
哥特艺术风格最初是由教堂建筑表现出来的。夏特尔大教堂就是哥特式建筑的一个典型代表。反映中世纪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光”的,就是教堂的玻璃花窗。光线穿过它们,在教堂中投下迷离的光与影,加强了幻觉,加强了哥特教堂使人产生的上升激情。玻璃花窗由此也构成了十三世纪哥特艺术中重要的一个部分:绘画。
1350-1420年被称为国际哥特式风格时期。这是一种在巴黎、伦敦、米兰和布拉格风行的宫廷式和贵族式风格,糅合了意大利画坛的写实技法和法国优美雅致的风格。国际哥特式绘画的特点是风格特别高雅,装饰富丽,色彩鲜艳,广泛使用金箔;人物颈长,衣着华丽,主要是描绘美丽的贵妇和骑士,而不是有钱人或一般百姓。
在早期的哥特式艺术中,雕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雕像开始从起初附属于建筑结构向独立的艺术形式转化,形象生动、特征写实的圆雕代替了浮雕。哥特式教堂的圆柱和墙壁有许多肃然而立的雕像,这些雕像的写实风格,表明艺术家们开始重温古希腊雕刻家的经验,这是继古典时期以后,雕塑开始赢得自己的独立地位。后期的哥特式雕塑在风格上也多是起源于哥特式教堂建筑上面的雕像。
哥特音乐作为朋克的一种后续事物(死亡摇滚)在此后由视觉艺术、文学、音乐和服饰等构成的一整套美学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