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的纺织业和服装业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倾向的原因?
1:首先纺织业对环境的破坏是比较大的,各种面料的前后期处理都产生大量的废水,而且消耗大量的能源,作为东部沿海城市来说进行纺织业生产环境成本和资金成本都太高了,而且沿海城市寸土寸金发展高附加值的智慧型产业和服务性产业才是这些城市的出路。再说服装业服装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大幅上升,所以只能向中西部专业。
2: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长远来看是不可能下降的,因为人口动向都是在往沿海城市移动,房价自然不会降,而农业和工业向西部转移加上油费上涨物流成本增加都使得沿海城市的物价上涨,综合两点来说沿海城市的人力成本不会下降。
3:至于为什么选B,我也没看到你的问题忠有B这个选项,只有2这个选项,2这个选项说劳动力下降不是说的劳动力成本下降,劳动力下降指的是没有年轻人愿意做服装或者纺织行业,因为这两个行业的附加值太低,工作时间太长,富士康一个月最低也有4000块工资,纺织业服装行业做到熟练工也就顶多4000,谁还愿意做这事,所以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压榨穷苦地区老板姓血汗。
二、我们国家当前服装行业往哪些方面转移,国际服装的转移情况
首先,国内区域之间的转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普遍存在。把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去,不仅可以明显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可以推动省内地区的经济合作。
其次,国内企业向海外转移。国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不仅是内部的区域转移,必须要和国际的纺织服装产业接轨。从国际转移出现以来,我国有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地区。据了解,在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投资建厂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已近千家,到孟加拉国投资的也有百余家。
总之,国内纺织服装产业通过在海外的投资,可以合理利用自身规模及产业链优势,并规避我国在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贸易技术壁垒等方面的劣势,做到取长补短。
最后,“反方向”转移。所谓“反方向”转移,主要指一些纺织服装企业将自己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公司总部,从不发达地区向相对发达地区甚至是向发达国家转移。这种转移能够迅速为企业打出知名度,提升企业竞争力。
国内承接这种“反方向”转移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比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因为这些大型城市拥有畅通的物流、及时的资讯、发达的科研力量、完备的现代服务体系和完善的产业链条,这些都为“反方向”转移的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和机遇。目前全球众多知名企业纷纷在中国发达的大型城市设立区域总部,体现了这些城市在配置全球资源方面的优越性。
国际服装行业方面产业转移的新特点:
一是第三产业的投资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投资方式中,研究开发和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投资比例也同时增加;二是国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出现跳跃性。国际化发展顺序可以从跨国公司体系内的任何部位开始,价值增值链的任何部分均可安排在能为提高公司整体业绩作出最大贡献的地方进行;三是生产外包成为国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其中,OEM生产,也称为定点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外包形式;四是国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出现产业供给链整体搬迁趋势;五是国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逐步演变成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其中,全球价值链分为三个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源的最佳配置,根据各国的特点,分别把各个环节转移到最能增强其竞争优势的国家去。
三、中国丝绸之路是通过哪条路线运送到古罗马的?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德国地理学家F.P.W.von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原指两汉时期中国与中亚河中地区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其后,德国历史学家A.赫尔曼把丝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路的基本内涵。
沿革 丝绸之路很早就已存在。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考古资料已充分证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那时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公元前60年汉置西域都护,屯田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以保西域通道。早自张骞西使乌孙结盟后,汉使者、商人便接踵西行。至此丝绸之路益加畅通,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同时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输入中国。魏晋时,东西商业往来不断,位于丝路咽喉重地的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之一。5~6世纪时,南北朝分立,但沿丝路的东西交往却进一步繁荣 。北魏建国后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后中亚各国的贡使、商人常集于平城(北魏前期都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迁都洛阳后,洛阳更成为各国商人荟萃之地,北齐的都城中也聚集着不少商胡。隋炀帝曾派黄门侍郎裴矩到张掖招徕西域商人,说明当时丝路的兴旺。唐朝西部的疆域超过汉代,在伊州、西州、庭州设立了同于内地的州县。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设立安西四镇(后以焉耆代碎叶)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以后又置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北路的羁縻州府,这为丝路的畅通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因此唐代长安、洛阳以及其他重要都市都有大量商胡,呈现出国际都会的风貌。从9世纪末到11世纪,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中国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上的安全难以保障,这就降低了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在蒙元时期,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使东西驿路通畅,许多欧洲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东来中国,丝路又繁荣一时。明朝建立后,采取闭关政策,虽然出嘉峪关经哈密去中亚的道路未断,但陆上丝路作为中西交通路线已远不如海路重要了。
走向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奠定于两汉时期。大致东起汉长安,西行上陇坂,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先到楼兰。楼兰在古盐泽(蒲昌海,今罗布泊西北部今罗布泊已近干涸,古楼兰遗址几全为荒沙所湮没)。汉代西域有南北两道,楼兰是两道的分岔点。北道自此向西,沿孔雀河至渠犁(今新疆库尔勒 、乌垒 、轮台,再西经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阿克苏)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南道自鄯善的G泥城,西南沿今车尔臣河,经且末、G弥、于阗(今新疆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由于千余年戈壁沙漠向南移徙,致使南道东段逐渐沙漠化,伊循、G泥诸古城均为沙漠所湮,所以今日的南道东段已远在古南道之南。永平十六年(公元73)汉明帝北攻匈奴取得伊吾庐(今新疆哈密)地,置宜禾都尉屯田,以阻截北匈奴之南侵西域。此后“新北道”,改由敦煌向北到伊吾,然后西经柳中、高昌壁、车师前部交河城(均在今吐鲁番盆地)、越天山经焉耆至龟兹,再循汉北道西行抵疏勒。南北朝时期,南朝与西域的往来,主要是从益州(今四川成都)北上龙涸(今四川松潘),经青海湖旁吐谷浑都城,向西经柴达木盆地,北上敦煌,或更向西越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隋唐时期,又开辟了从瓜州北玉门关经伊州、北庭、轮台,越伊犁河至碎叶进入中亚的道路,即北新道。在上述丝路干线外,还有许多支路,而且随着时代变迁,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各条路线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不同,而且不断有新的道路开辟。一些学者更扩大了丝绸之路的概念,认为上述道路只是通过沙漠绿洲的道路,因称之为绿洲道。又将通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道路称为草原道,经中国南方海上西行的道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南海道”等等。这些提法虽然对研究东西交通有意义,但已非原来意义上的丝路了。
丝绸之路上的古驿站遗址.唐代盘陀遗址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此路先后传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纺织、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儒家、道教思想,也通过此路传向西方,产生了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交往的友好象征。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商队图,描绘了唐代中外商人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敦煌 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