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矿石的重量一定列方程: 得出m与x之间的关系式;10x+4m=300,即:m=75-5/2x (2)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生产甲产品的成本是:400x+10x*200+4x*400=4000x 生产乙产品的成本是: 500m+4m*200+8m*400=4500m=4500(75-5/2x) 所以,y=4600x-4000x+5500(75-5/2x)-4500(75-5/2x) y=75000-1900x (3)生产甲产品用煤:4x, 生产乙产品用煤:8(75-5/2x) 若用煤不超过200吨,即:4x+8(75-5/2x)≤200 化简得:x≥25 根据上个问题的结果知道,生产甲产品越少,获利越大,所以当x=25,即生产甲产品25吨时,公司获得的总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 y=75000-1900*25=75000-47500=27500元。
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
英国“光荣革命”后社会稳定,手工业十分兴旺。殖民地为英国提供大量原料(棉花等)。工业革命后出现了新的技术,如:飞梭,手摇纺沙机,水力纺沙机等。都为英国手工业发展打下基础。
求造纸术初期时的造纸过程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叶,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
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只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壮;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壮的湿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赶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汉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
造纸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朝、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其中,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竹纸,标志着造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唐时,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从唐代到清代,中国生产的用纸,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有各种彩色的腊笺、冷金、错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纸等名贵纸张,以及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