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表面是礼仪之争,导致中英外交失败,本质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相差太大。
1796年,乾隆退位,把皇帝让给儿子嘉庆当。嘉庆一直当皇帝二十五年,至1820年。
马戛尔尼不仅仅是一个外交使团,还是一个情报刺探集团,他们已经发现清朝的腐朽没落。
事后,马戛尔尼对清朝充满了蔑视: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
马戛尔尼认为大英帝国的皇家海军可以一举击沉这艘大破船。
但为什么英国没有在嘉庆年间动手,而是在道光年间动手呢?
1,大英帝国当时被两件大事拖住了手脚,却也在嘉庆年间发生了英军屯兵澳门事件。法国大革命后,欧洲的超级烧火棍,横空出世,此人正是拿破仑。
拿破仑在欧洲横冲直撞,拿下了两颗牙(西班牙和葡萄牙)。
众所周知,葡萄牙一直是英国的小弟,这个小弟是很老的小。
1386年,葡萄牙和英国就签订了一个永久条约《温莎条约:英葡世代友好条约》,比欧盟早了600年。因为葡萄牙身边有颗大牙(西班牙)威胁,所以葡萄牙就抱住了英国的大腿。
英国人忙着参加反拿破仑的同盟,同时给小弟葡萄牙出头,顺便敲上一杠子吞并葡萄牙的殖民地,防止法国海军占领。
1808年(嘉庆十三年)9月1日,英国海军少将德鲁里带领9艘战船、三百大军从印度驶来,想从澳门登陆,号称是来保护澳门。
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连忙与英国人交涉,你们不用来,澳门由大清保护着呢?
英国人宣称是葡印总督同意的,澳门总督不让英军上岸就是叛乱,最后澳门总督服软,英国人上岸。
英国人又得寸进尺,要两广总督同意英国人长期驻守澳门炮台。
嘉庆皇帝知道后,火冒三十丈,要求广东立即进逼澳门,把英国人赶走。
广东巡抚连忙派2600驻扎在澳门附近,要求英国人在12月18日半夜12点之前,必须撤走,否则有好看的。
英国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嘉庆皇帝气还没消,把广东的鸽派大官撤了一批。
当时的大英帝国没有大打出手,是因为被两件大事拖住手脚:拿破仑战争,东印度公司吞并印度。
2,大英帝国与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战争是指1803年1815年爆发的欧洲各场战争,一方是拿破仑的法国,一方是英国、俄国为首的反法同盟。
拿破仑这个青头愣,一开始把欧洲各个帝国揍得鼻青脸肿。
欧洲各国一共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群殴拿破仑。
1793年神圣罗马帝国、大英帝国、普鲁士王国、西班牙帝国、荷兰和撒丁王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7年,第一次反法同盟联军被拿破仑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
拿破仑踩着反法同盟练级,最终升级为法兰西帝国皇帝。
一直到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英国人才彻底把愣头青拿破仑拍熄火。
拿破仑战争全部发生在嘉庆年间,英国人正对付最大的敌人,没精力和清朝纠缠。
3,东印度公司吞并印度177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完全征服孟加拉地区。
1767-1799年,爆发了4次迈索尔战争,英国东印度公司占领了大部分的迈索尔邦。
1773年,东印度公司取得了鸦片专卖权。
1797年,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印度鸦片制造权,并开始向清朝大量输入鸦片。
为了巩固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地,英国人与印度西部的马拉特联盟展开了三次马拉特战争。
1817年-1818年,东印度公司取得了第三次马拉特战争胜利,大部分的马拉特联盟国家被兼并,或成为东印度公司的附庸。
自此,印度的大部分邦(除了旁遮普)成为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地或附庸国。
1824年-1826年,英国发动了缅甸战争,夺取了阿萨姆邦。
在嘉庆年间,英国人忙着占领印度,还没工夫对付清朝。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并不是英国实力不够,而是英国当时在忙别的事情。
马嘎尔尼访华是在1793年,此时虽然在东方还是没什么大风浪,但是欧洲早已乱成一锅粥了。当时法国大革命的浪潮还在继续,英法荷之间再次开战。
在随后的嘉庆朝,英国人一直忙于巩固非洲和北美的殖民地,和拿破仑开战,继续入侵印度和缅甸,可以说是忙的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其他事情。
1790-1799年期间,英国人逐步通过大规模的会战击败和占领了马拉特联盟。1803年第2次英马战争,英军2.4万人侵入马拉特联邦。英军先后打败马拉特联邦酋长辛地亚和彭斯拉等联军和霍尔卡尔军队。1817年,英军12万人入侵马拉特联邦。1818年,马拉特联邦大部分土地被并入英属孟买管区。
此外,英国人还开辟了南非的殖民计划,短时间内的多次殖民地战争让英国无暇开辟新的殖民地。
而在整个嘉庆朝,中英之间也有贸易往来,也有武装商船同清军水师和海盗之间的摩擦。可以说双方的交流是有的,但就是局限在地域贸易和剿灭海匪上,更深入的交流是没有的。
要知道,鸦片战争打响的意义并不是说英国需要扩张殖民地,而是英国人要找到新的产品倾销市场,这点在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地盘不是重点,重点是贸易特权。
而英国人当时发动一次鸦片战争的阻力在于议会觉得打中国纯属浪费钱,是赔本买卖,而不是打不打得过。因为一次正规军调动,即使是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也是一笔高昂的军费开销。放在1840年的英国都不那么情愿,那放在1793年的英国就更不用说了。更何况那时候英国还没有完全控制住南印度这个富饶的中转站,要花费的费用将会更多。
而且整个嘉庆朝,英国人都以为可以单纯的凭借贸易对抗来减弱大清对南海海域的影响,并不需要出动正规武力。
所以说,不是实力不够,只是太忙也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