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时装展览会现场的句子
下面的这篇文章供你参考:风情北欧,简约时尚——2007年8月参观北欧服装展会有感
为了解决服装界同仁的疑问,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北欧服装,在组织此次调研活动的过程中,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联络工作,与丹麦纺织品服装联合会、芬兰服装协会,以及芬兰赫尔辛基国际时尚展、丹麦哥本哈根国际时装博览会主办方进行了的细致交流,并在前期将团员的考察需求与对方进行沟通,以期达到最好的考察效果。
印象北欧,海盗时尚
哥本哈根的清寒微风,是我们在北欧的最初感受,踏进哥本哈根贝拉中心,丹麦哥本哈根国际时装博览会中装修简约的民族服装展位便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以颜色较深的墨绿色及酒红色作为主要色调,再拼上不同种类的印花图案,散发出神秘优雅的风格。
作为北欧民族服装里不可缺少的元素的连身裙款,高腰线条拼上闪金元素及蝴蝶结,或以拼布和印花图案拼合起来的全棉连身裙,再配衬民族色彩珠仔腰带和金属色斜纹布袋,些许的皮毛围饰,一份北欧风情所带来的浪漫喜悦气氛便扑面而来。
幻想着叱咤挪威海的海盗子孙们,迎着山谷的清寒微风,在北极圈内苍白倾斜的阳光照耀下,围着旷野的篝火,身着“bunad”服饰,跳起迎接劫掠归家同伴的舞蹈,该是何等的惬意。也许那就是北欧服饰时尚的开端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想,也许只有这句话才能更好的来诠释北欧的民族服装。
走进芬兰赫尔辛基国际时尚展和丹麦哥本哈根国际时装博览会,那些曾经华贵的貂绒服装、裘皮服装,已经紧紧跟上流行时尚的步伐,大量引入时装的休闲设计元素,使得皮草不仅仅只是雍容奢华的代名词,其整体风格已经趋于时尚化、年轻化。特别是男皮革服装的发展和其低廉的价格,已经为进入中国市场中档消费群体打造了良好的基础。
简约时尚,风情北欧
出于对形式和配饰的节制,和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北欧的服装设计师的风格也是宜简不宜繁,在摈弃过于累赘的装饰,确立结构简单、线条明快的风格特点下,坚持设计风格的单纯是北欧设计师一直的追求 。
在面料上运用上以粉、白、灰、黑等干净纯粹的色彩为主,更能体现出优美的田园风格。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北欧的服装风格,那只能是“简约”。流畅的线条,简单的斜纹布袋配饰,或者袖口的些许流苏,在加上一条长裙,清新的北欧风格迎面扑来。
中国元素,点缀北欧
如果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想,用这句话来诠释北欧的民族服装,同时也可以来诠释中国时尚元素。
在芬兰赫尔辛基国际时尚展中,中国元素赫然出现在北欧服装中。女装中亚麻质地的面料,或猩红面料中的几朵牡丹,或白色的小花;男装中纯正的中山装样式,那简单的四个口袋和些许变化的立领,仿佛让我回到了过去的记忆中,只是标签上的“Made in Finland”才让我意识到这些服装并不是在中国生产的。
看来,不但民族的是世界的,同时,世界也是平的。
买手概念,销售服装时尚
热闹的人流,高亢激昂的音乐,装修设计奢华的展位,几乎是国内所有服装展会的真实写照。喧嚣繁杂的环境,已经让人分不清谁才是你的真正要找的商家。
而在北欧的展会中,展位的设计如同他们的服装设计风格一样简约。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几块糖果,和一两个工作人员。无论公司大小、展位大小,几乎听不到任何嘈杂的声音。
空阔的走道上偶尔走过的几个人,和清闲的展位工作人员,显得整个展会似乎有些清凉萧条。仔细看下去,几声低语在轻轻争执着价格,握握手,或夸张的摊摊手,一笔生意的成败与否也就在肢体语言中展现无疑。
一个展位负责人介绍,北欧的服装企业采用的都是买手销售模式。企业只有保证产品的成功设计和产品质量,才能留住自己的客户,而买手必须根据自己的销售能力来确定自己的订货量,除了质量问题,根本就不存在退货或者换货的可能。除了风险共担,双方的合作更多注重的是彼此的诚信。
不冷不热,偶尔飘落的细雨,茂盛的原始森林和波罗的海的灿烂阳光,优美的环境和纯净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心情愉快。非常幸运,我们此行赶上了北欧最美丽的季节,也看到了北欧最美丽的服装时尚。
“我所了解的纺织与服装概论”这篇论文怎么写?
(一)课题的提出
1、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从温暖型向审美型转变,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少服装企业也由过去传统的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小作坊逐步发展成集面料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作、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外联系合作的增多,不少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逐渐被运用到服装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服装企业的蓬勃发展迫切呼唤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要正视企业发展的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多途径探索来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2、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要通过两年的在校学习使他们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有一定的难度。作为学校而言,必须要认真研究学生现状和企业要求,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照本宣科、过分追求专业大而全、各学科自成体系、重理论教学等教学观点与教学理念必然受到了冲击,我们必须要着重研究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多种途径出发努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产生于职业教育实际,是学校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内在需要,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必将能促进服装专业的发展,有利于品牌专业的打造,为学校发展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技能”,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2、“职业技能”,指为从事某一专业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包括职业素养、操作技能等,与职业素质密不可分。
3、“服装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指将来能专业从事服装设计、生产、销售以及服装企业各项管理的学生所应具有的职业能力。
三、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提高服装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途径研究.
2、提高服装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方法研究.
四、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是2001年6月经通州市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立项后,课题组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设计了研究方案。之后课题组对整个研究进行了任务分解,做到任务落实到人。全体成员按照分工和时间部署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2001年9月,学校对校内中层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整,原课题负责人李培西同志调离服装工艺部。课题组随即明确由服装工艺部主任姜汉荣同志任课题组负责人,具体负责本课题的研究工作。2005年8月,姜汉荣同志调离服装工艺部,随后由校长助理、服装工艺部主任顾强同志及服装工艺部副主任高飞同志负责课题的后期组织工作。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了对课题组成员的业务培训。课题立项初期,不少同志是带着对教育科研的美好憧憬而加入到课题组的。但他们对教育科研的内涵、教育科研的方法知之甚少,对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支撑性理论也了解得比较少。这些都成了推进课题研究的阻碍。为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我们以课题组为单位积极组织全体成员集体学习相关理论,帮助大家提升理论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姜汉荣同志曾参与过南通市教科研培训班的学习,是我校南通市级“九五”立项课题的主要参与者,对教科研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为此该同志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多次为课题组成员举办讲座,尤其就教科研方法进行了指导。对学校组织的相关教科研讲座则是全员认真参加,切实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业务水平。
2、加强了对课题的整体驾驭。开展本课题研究是服装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产生于实际,服务于实际。要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整体驾驭非常重要。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是切实加强了对当今服装行业市场的调查分析。我们组织专人多次到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当前的企业发展动态,尤其了解新形势下品牌营销战略,进而对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方向进行预测。从企业现状的调查中了解服装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结合现有服装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分析,明确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调查分析贯穿了整个研究过程之中,提高了研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切实加强了课题研究的协调。课题研究一开始我们就对课题研究进行了任务分解,明确了工作分工。但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分、各个环节通力配合,因此分工不分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子课题与子课题之间的协调。我们根据子课题研究的推进情况,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会议,通报各自的研究进展情况、研究成果和研究体会,相互借鉴,共同研究下一步课题推进的办法,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3、加强了改革试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改革试点贯穿其中,特别是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我们先后启动了文化课的“分层式”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的“项目教学”改革。尤其是“项目教学”改革,我们进行了大力度的推进、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全体服装专业的专业教师都参与了实践,仅配合改革的校本教材就编写了十多部,在学校组织的“项目教学”改革试点汇报会上我们充分展示了改革成果,学校组织“项目教学”改革论文评比,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都撰写了论文并全部获奖。
(二)研究的方法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调查研究法
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就企业生产现状、企业发展前景、毕业生就业现状、用人单位人才使用与需求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真正了解到了社会的需求,为整个课题的推进提供了充足的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进行了广泛的实践,边研究边改革边试点,在行动中寻找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育教学。
3、文献研究法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借助网络、期刊搜集、整理了不少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其他专家在这方面已取得研究成果,进行了一定的借鉴。这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有效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五、研究成果的概述
1、理论成果
冷静回顾整个研究过程,我们一方面回答了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课题组成员牢牢把握职教规律,瞄准企业需求,就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内涵、标准、“项目教学”改革的组织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讨。我们认为:
(一)在人才培养途径上应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我国,服装行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同时服装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涉及到美术、化工、纺织、视觉传达、营销、管理、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从业者需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服装教学则是一种典型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当时的国内服装企业则从事简单的来料加工,因此招收的工人仅仅需要懂得缝制就行,即传统意义上的缝工。但随着我国加入WTO,服装企业从原有的来料加工向自我研发、自创品牌、自重营销的综合性企业过渡,服装企业对人才的则是能从事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策划营销等综合性的服装人才,加之中职服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蓝领,就要求我们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从传统的简单操作型向复合型、综合型人才转变,因此需要学生在校期间除懂得基本的制图及缝制工艺以外,还需掌握面料学、美术学、设计学、计算机、营销管理、纺织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掌握工业化生产流程管理知识及在工业化生产中相关关键岗位制版、质检等工种技术要领。
(二)在服装课程的设置上应当互相穿插、相互渗透
传统的服装类学科的设置如下:人体素描、服装色彩设计学、服饰图案、服装概论、服装设计、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结构制图、服装工艺等,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分类比较明确。例如,教师在讲工艺时,由于结构、材料等学科的教学进度或教学内容有所偏差,往往无法按计划正常开展。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另外,服装设计的学生在进行创作时有可能涉及到面料设计、家居设计、服饰品设计,运这时因为所进行的课程是服装设计,各门课程又比较孤立,学生无法在面料设计、家居设计、服饰品设计等方面继续发展只好转到服装设计上来,长此以往,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在面料设计、家居设计、服饰品设计方面的特长。为此,我们在服装类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到项目教学的特点,将二个学期所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编定项目,并根据学期顺序编排项目表,根据项目的实施来选择教材内容,编排综合 性校本教材。例如:针对女式衬衫领的款式变化这一项目,我们根据不同的款式变化来组织材料、结构、工艺课程内容,并引入生产一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的内容,从而达到了各学科的街接与融合。教师在教学生在学某一项目时,各门学科的老师都会根据项目类综合教材的内容要求积极配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全面特长也得到充分发挥。正由于学科上的相互渗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也充分发挥了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大姐~~作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