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不足:
以中原辽阔的土地,一支孤军是无法立足和控制局面的,如陷入重围,那是很难脱身的,在者中原百姓的对立情绪是很难一时调合的,所以耶律德光就没有留在中原而领兵回去了。
民心丧失;
游牧部族进入中原的目的就是掠夺,并没有长久居留的想法,从匈奴开始就是如此,所以他们在中原百姓心中得形象就是强盗,所以对立和仇恨情绪是短时间内难于解决的,在者契丹人口本身就不多,他没能力解决战领地的控制问题,还有当时中原大乱各种民问武装众多也是令耶律德光无法应对的问题。
民心尚武:
五代时,汉民族的战斗意志还是很强的,只不过朝代更换后宋廷腐败,在一个宋军主力在雍熙北代时以损失过半,再也无力进行大的战役了,但民风还是强悍的,只不过是朝廷出了问题,朝廷的腐败成风臣挡道且软弱无能,民心在强也以无法挽回败局,北方最后还是让金兵占领了,耶律德光没有留在中原主要是民间低抗很强烈,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石敬瑭因病去世,由于没有儿子,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继承了皇帝,按照辈分来说,石重贵应该喊耶律德光为爷爷。石重贵的态度是:在私下里,自己可以喊耶律德光为爷爷。但是在国与国关系上,大家是平等的。这让耶律德光非常恼火,此外,在两国贸易问题上出现了激烈的矛盾。最终,契丹方面首先翻脸,向后晋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此时幽云十六州的作用体现出来,由于没有燕云地区为依托,契丹军队长驱直入,中原军队根本就挡不住。虽然后晋军队也曾经击败了契丹军队,但后晋内部也有问题。
后晋的大将杜重威和皇帝石重贵存在很深的矛盾,在契丹的忽悠下,杜重威率领大军投降,导致开封的北面门户顿开,公元947年,耶律德光率领契丹军队攻入了开封,后晋皇帝石重贵成为了俘虏。随后,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表示自己要进入中原地区做皇帝。但此时的契丹汉化程度很低,契丹官兵们非常的粗鲁野蛮。契丹军队没有军饷,全部依靠打草谷的收入,打草谷就是抢劫。占领开封之后,契丹军队四处出击,开封、许昌、洛阳、郑州等地区受灾严重。由于契丹军队的种种暴行,激起了中原百姓的反抗,出现了很多起义军。
起义军不会正面与契丹军队较量,但经常伏击契丹小股官兵,具体情况可以联想抗日战争的华北战场。契丹军队的伤亡越来越多,耶律德光的兵力本来就不多,随着伤亡逐步增多,耶律德光开始发愁了。因为自己仅仅占领了中原地区的一条线,自己属于长驱直入,周边很多地区都不再自己的手里。由于催逼官员们奉献家产,那些投降的后晋官员们也是怨声载道,他们开始秘密联络河东地区的大将刘知远。得知开封被占领以后,刘知远迅速集结各地的军队,准备切断契丹军队的退路。眼看自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耶律德光垂头丧气的撤离了中原地区。
为什么书法中的晋唐笔法,总是显得那么神秘、玄妙,不可捉摸?
晋代王羲之行书有哪些独特的笔法?他写的钩的变化形态多,有的角度平,有的角度较大,有的出钩锐利,有的较为和缓。
反复翻折笔画的字像凌空抖动的飘带。如之〃字。
王羲之行书中的竖往左踢然后翻折与下一笔相连。如所〃字左竖。
横画入笔角度不同,形态各异,如奉〃字。
牵丝引带细韧如春蚕吐丝。
婉而通〃的使转笔法,增强了速度感和流动感。如物〃字。
下图为王羲之《平安》《何如》二帖。
中国书法艺术,它除了具有艺术成分、文化内涵之外,对于初学者而言,它更是一门讲求技艺、技巧的学问。
但是之所以工匠之人和写书法之人存在天然区分,就是因为书法不仅仅讲究技法他还讲究学习者的知识涵养、文化内涵,但毫无疑问,技法是书法最根本、最基础性的东西。
中国书法的技法,简单来说只有一个,那就是笔法。笔法几乎构成了书法全部的内容实质。
我们在这里简单做一个区分。
书法中的技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认知型,一种是复合型。
所谓认知型,就是说认识到即学习到,没有什么操作上的难度。比如,书法中,有些人认为如何选帖、如何选笔,如何用墨,都是技巧,也都是书法中的学问。
我们承认,这当然是技巧,也蕴含了深刻的学问。但是,这些“技巧”并无认知上的难度,亦无练习、操作上的障碍。如何选帖,你只需要去请教一位资历高深的书法学习者,向他虚心求教,他告诉你一些原则技巧就可以了。如何用墨、如何选笔,大概也是这样。
或许,用技巧来概括这一类东西似乎有点不合适,我们可以称他们为“知识”。但是他们确实也都蕴涵着一定的技巧在其中,比如研墨时候,研墨的速度、用力大小是有讲究的,用力太大,研墨速度过快,容易生热,导致墨汁变质。所以一定要缓慢研墨才好。
这一类知识,包含有技巧在内,但是别人一说你就能立刻掌握,比如关于研墨的速度,当你知道了之后,下次在进行研墨的时候,就能很好的关注到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也很容易。
但是,书法中,有一类知识、技巧比较难,我们称其为“复合型”知识技巧,因为它要求不仅仅是你了解了、知道了就能掌握。而是要求你深刻理解、大量练习,做到烂熟于心。
这一类知识、技巧,通常包括我们所熟知的“笔法”“结构”“章法”这三个部分。而在这三个部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理解掌握起来难度最大的,还是笔法。
很多时候,很多学习书法的初学者都会有这样一个体验:
别人给我示范了某一个笔法、笔画的写法之后,我完全可以听得懂,看的明白,但是自己一上手开始写,就完全不是自己刚刚看到的样子。
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看得明白,说明已经进行理解了,但是笔法、结构、章法这一类复合型的“知识”“技巧”,其特殊之处就在于,理解之后,并不等于掌握。
当我们懂了一个笔画的书写原理之后,我们能不能写出这个笔画,成功复制我们刚刚看到的那个笔画形态,并不取决于你有多么聪明,而是取决于你进行了多少练习,做了多少对比、反馈和总结。
所以,聪明的人在学习书法上并不占优势,因为理解力只能帮助你搞清写法。你能不能自己写出来,还要看你的刻苦程度。
但是为什么笔法会呈现这样一种状态?为什么它属于复合型的知识技巧呢?
我认为我们还得从源头上去寻找答案。
中国书法的笔法系统,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魏晋二王开创的笔法系统。这个笔法系统经过唐代书法家的补充、完善,基本上就是中国书法最基础的“基础”了。此后书法再怎么演变,也都是风格、流派的分歧,几乎跟笔法的变革没有什么关系了。
正如元代赵孟所说的那样“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中国书法的笔法系统基本上就是那样,再也没有改变过。
但是存在的问题就是,既然没变过,那么有谁可以概括一下中国笔法的总体特征么?这可能是比较难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既然中国书法的笔法系统从来没有变过,那么他到底是什么样子?
答案是没有人知道,也无法概括。对于后世的我们来说,晋唐笔法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在。当你试图通过古人留下来的书法作品进行总结分析的时候,你甚至会在多处发现多种完全不同的结论,它们或许是相互矛盾的。
有人说笔法的奥秘在于中锋运笔,但是你有时候仔细去看王羲之的笔法,他并不是中锋,甚至有时候姿态是难以界定的,既像中锋,又像侧锋。有人说笔法的奥秘是方笔,但是,有时候王羲之可以写得让你无法准确的判断说:这就是方笔或者圆笔。他的方圆,有时候更为玄妙。
所以,我们会发现,有时候单纯的讲究笔法就会带来很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甚至会陷入虚无、迷信、故弄玄虚的状态。
这种思维方式的致命点就在于,我们往往局限于具体事物,而忽略了这背后更大的问题所在:我们认为,既然书法是毛笔笔尖写出来的,那么我关注于笔尖,研究笔尖的运行就可以了。
实际上,笔尖是谁掌控的呢?是人,是书写书法的书法家,是他们的双手在操控。所以,紧紧盯着笔尖、笔法,是没有出路的,应该看到笔法背后操纵毛笔的人,操纵毛笔的那双手,这才是关键。
而之所以中国书法的笔法系统光靠了解是不行的,原因就在于,笔法的操控,是一系列微妙的手部动作,它更多的是属于动作技巧。头脑中认识的再清楚,身体感知不到也是没有用的。
但是中国书法的理论研究对于运笔过程中手部的动作研究很少,即便是有,也只是对执笔姿势的研究,对于运笔时候,腕部、指部的发力情况、细微动作研究还不够清楚,论述也不够清晰。
翻看中国书法的理论著作,其中对于笔法的描述,大多数都是注重描述结果,即写完之后的效果如何,而古人也往往运用一系列的比喻来形象的说明,但是究竟他们在写的时候,如何运动手腕写出这种效果的过程,他们是没有说清楚的。
这也是为什么笔法如此难懂、不易掌握的原因所在了。但是对于后世的我们来说,我们或许现在还无法得知王羲之在书写书法的时候,它是怎么运用他的笔腕的,但是一旦我们将思维方式提升到这一个层面,就好办多了,至少我们不会陷入笔法笔法迷信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