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
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以与君周旋。”
译文:
到了楚国,楚王设宴招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假如晋、楚两国交战,在中原相遇,我会命令我的军队退避您的军队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得到认可,我左手拿鞭子和弓箭,右手带着盛着弓箭的袋子,来与您交战。”
这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拼音:zī
部首:鼎
部外笔画:3
总笔画:15
五笔86&98:FTHN
仓颉:DHBUL
笔顺编号:
四角号码:402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F12
◎ zī 〈名〉
口小的鼎[an ancient small cooking vessel with two loop handles and three or four legs]
或鼎或宣九沸,楚桂胡盐芳卉。 宋 沈约《需雅》
什么叫杀青 具体典故
【定义】
1.古代制竹简程序之一。将竹火炙去汗后,刮去青色表皮,以便书写和防蠹。《太平御览》卷六○六引 汉 刘向 《别录》:“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后汉书吴佑传》:“ 恢 欲杀青简以写经书。” 李贤 注:“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2.古人校书,初书于竹简上,改定后再书于绢帛。后因泛称缮成定本或校刻付印为“杀青”。 南朝 梁武帝 《撰〈孔子正言〉竟述怀》诗:“删次起实沉,杀青在建酉。”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夫 班 马 执简,既五经之罪人,而 晋 宋 杀青,又三史之不若。”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既念欲俟全书卒业,始公诸世,恐更阅数年,杀青无日。”一说,古人著书,初稿书于青竹皮上,取其易于改抹,改定后再削去青皮,书于竹白,谓之“杀青”。参阅 明 姚福 《青溪暇笔》。
3.古时造纸方法。参阅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杀青》。
4.绿茶加工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把摘下的嫩叶加高温,抑制发酵,使茶叶保持固有的绿色,同时减少叶中水分,使叶片变软,便于进一步加工。
绛是什么? 真的有吗
绛
jiang
【形】
(形声。从糸(mi)。本义:大红色)同本义〖deepred〗
绛,大赤也。《说文》
谓之绛。凡九旗之帛皆用绛。《广雅》
绛树在其南。《淮南子地形》
纶组紫绛。左思《吴都赋》
绛皓驳色。清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绛帐(绛帏。红色帷帐;对师长之尊称);绛脂(大红胭脂);绛纱(红色的纱帐);绛帻(大红色头巾。代指宫中侍卫人员);绛节(红色符节)
绛
绛
jiang
【动】
染为绛色〖redden〗。如:绛天(把天空染为绛色)
绛
绛
Jiang
【名】
今县名.山西省运城市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部,县境东部和南部由中条山环抱,高峻而挺拔;西部和北部由平川和盆地构成,低凹平坦。东部与翼城县毗连,西部和闻喜县接壤,南跨中条山与垣曲相邻,北部自东向西由翼城、曲沃两县和侯马市环绕。
地理坐标为:东经100°24'110°48',北纬35°20'35°38'。东西长49.1公里,南北宽35.4公里,总面积993.49平方公里。
古都名。春秋晋地〖Jiangcapital〗
绛人也。《国语晋语》。注:“晋国都,在今山西绛县。”
又如:绛人(绛县的老人);绛侯(指汉高祖刘邦的大臣周勃,他以功封绛侯,在铲除诸吕中起了重大作用);绛老(本指春秋晋国绛县的老人,后泛指高寿的老年人)
绛紫
jiangzǐ
〖darkreddishpurple〗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绛 (形声。从糸。本义:大红色) 同本义 绛,大赤也。——《说文》 谓之绛。凡九旗之帛皆用绛。——《广雅》 绛树在其南。——《淮南子地形》 纶组紫绛。——左思《吴都赋》 绛皓驳色。——清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绛帐(绛帏。红色帷帐;对师长之尊称);绛脂(大红胭脂);绛纱(红色的纱帐);绛帻(大红色头巾。代指宫中侍卫人员);绛节(红色符节) 绛 染为绛色 绛 古都名。春秋晋地 绛人也。——《国语晋语》。注:“晋国都,在今山西绛县。” 又如: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