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坛酸菜牛肉面事件”:
随着今年315晚会“爆料”出的一个个问题,占据荧幕和各大媒体头条的当属于“老坛酸菜事件”,老坛酸菜的制作过程令我们每一个消费者瞠目结舌,大跌眼镜,不敢相信买了这么多年的一个产品背后真实生产过程竟然是这样脏乱差的!
平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坛酸菜泡面,而今确是让人嗤之以鼻,虽然因为这一事件的持续发酵,泡面官方也第一时间出来进行道歉,可是我们消费者面对这一道歉确是根本不买账。因为伤害已经形成了,对这个社会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触犯了法律,相关的责任人也会因此受到相关的法律严惩,给这个社会一个交代。
而事后不久,老坛酸菜方便面又重上货架。4月15日,央广网记者在各大超市实地走访发现,老坛酸菜方便面重新在一些超市上架。在统一老坛酸菜方便面的外包装上,还是继续印有“坚持传统老坛”“坚持九九八十一天(以上)足时发酵”等字样。但据销售人员反馈,消费者购买意愿并不高!
有不少网友调侃,“劣质艺人不许复出,凭啥劣质食品能重新上架?”
失去消费者信任,尽管整改后上架,也难再获得消费者青睐,这也还原了老坛酸菜方便面当前的尴尬处境。
二、原因及其影响:
原材料价格上涨:
在此前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老坛酸菜方便面江湖地位可以说地位“显赫”。根据尼尔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酸菜口味方便面在所有方便面的品类中,占比由10.4%提高至14.7%,增加了4.3个百分点,超越香辣牛肉口味,成为辣味市场第一,在整体品类中位居第二。
但近年来随着原材料价格不断走高,方便面行业的利润普遍被挤压。截至2022年2月14日,棕榈油的价格累计同比增长44.6%,聚酯切片的价格累计同比增长31.3%。这也体现在方便面行业的财报上,根据尼尔森数据显示,2021年方便面行业整体销量同比衰退4.0%,销售额同比衰退2.7%。
而土坑酸菜带来的食品安全危机将继续挤压方便面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有业内人士表示,“方便面在食品健康、安全方面本来就处于劣势,这次事件,不仅对品牌,甚至对整个行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既然事件已经发酵,我们消费者应该沉下心来冷静地思考,思考这个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如下:
一方面,供应商肯定有问题。酸菜的供应商漠视法律道德,酸菜制作过程中竟然允许生产工人用脚踏在上面。这一踏他踏的不仅是食物的本身,还是中国十几亿消费者的心。因此,相关食品生产厂家在进行食品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把控,认真筛选,做到万无一失,真正的做良心企业。有些生产厂家可能为了一点点的利益,采取极端的做法,这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应该出现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关食品检测卫生管理部门的失职渎职行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不够重视,对相关的违法现象监视不到位。我们需要搭建多方面的监管平台,集中整治食品安全的乱象,将不良的食品安全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提高多方食品安全意识!再者,相关商家没有认真考察酸菜的供应商生产基地,没有及时连续,并且部分时段的派专员进行考察,相关生产产业链上的问题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时候,这些商家在整个品牌经营过程中,并未把食品安全问题当成第一责任目标,而是一直在强调销售额的增长,以利润为主是企业的目标本没有上面错,错就错在忽视了食品安全的问题,不关心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样的企业难以立足,更难以传承,难以将自身品牌发扬下去。最后,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原因,我们都应该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食品安全问题之前也已经出现了很多例了,但是屡屡频发,这又是为什么?对比我们国人所青睐的白象,差距是很明显的,作为民族品牌的传承代言,在历经几十年的光阴中经久不衰,有些品牌得到消费者的积极称赞,有些品牌却是让人嗤之以鼻,这一系列的对比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消费者不仅仅是食品安全的见证者,更是利益的相关者,维护好我们的切身利益,规范消费者市场的运营秩序,是我们的共同方向。
三、群众意见:
都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更何况这不是上个月才发生的事?但这还不是最绝的,有媒体报道称,在云南昆明部分超市,老坛酸菜面上架了,还带了一张由当地嵩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行政建议书》,说这些商品不是被曝光那家企业生产的,目前还没发现曝光涉事企业的产品。商品带文件销售?确实很少见,似乎也说明存在的问题已经被解决,不过买不买,主要看消费者个人,有人说有权威部门作保证,会继续购买;但也有人说始终过不了那道坎。
这次“土坑酸菜”问题,确实把方便面行业坑得够惨,也影响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感。选择食品,质量放在第一位,而品牌好感度往往是一把重要的标尺。信任来之不易,但丢失却是一瞬间,甚至可能一步错步步错。老坛酸菜面想回来,别可想着消费者们会遗忘,如何证明自己知错能改,还要拿出更多的诚意。
对了,最近你还会买老坛酸菜面吗?
今年3·15,央视晚会曝光湖南插旗菜业等供应商,用“土坑酸菜”做原料,给多家知名企业加工酸菜制品,并且不做任何卫生监测。节目播出后,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连夜致歉,电商、超市门店等渠道都下架了老坛酸菜相关产品。
事件过去不到一个月,部分地区的超市里,老坛酸菜方便面又重新回到了货架。有记者走访发现,重庆的超市里,康师傅和统一在商品旁附上了“告顾客书”,澄清货源来自本地的合规工厂。昆明的超市里,商品旁贴着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文件,书面说明老坛酸菜面中的酸菜包,和3·15晚会曝光的几家供应商无关。
不过,尽管商品带着文件重新上架了,但是很多消费者心里的疙瘩依旧没解开。热搜里有家媒体发起投票,问你是否会继续购买老坛酸菜方便面,26万名参与投票的人当中,有23万人表示“不会再买”,占比近九成。
原料质量出问题,一直是食品安全的一个大隐患。食品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坐”关系。供应链一旦出现问题,对食品企业的影响是致命的,即使产品整改后可以重新上架,损失的公众信任也很难再弥补。所以,对食品企业来说,确保供应链质量,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那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就是从采购环节把控原料质量。包括对原材料的精心挑选,以及对委托加工工厂的品控管理。比如,洽洽瓜子对煮瓜子供应商的品控标准,会细化到瓜子蒸煮后的干燥温度、香精浓度、酸值、过氧化值等指标。
对供应商的管理只是第一步。现在很多上规模的食品企业,都在走向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自建原料基地。食品企业管理供应链的第三个阶段,是进入农业产业的前端,种子行业。
进军种业的一个代表性行业,是酒业。茅台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茅台已经有将近100万亩的专用高粱基地。就在最近,茅台又有了一个新动作,就是布局种子行业。茅台新成立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名字就叫红缨子,主要业务,就是研发和改良红缨子高粱种子。
所以在消费领域,产品尤其是食品方面,只要供应链的问题不解决,一旦知道有一家有危害,就算有证明,也会损失大量的客户,可能有部分人会渐渐淡忘而重新购买,但是我是不会再看一眼的。
让人最可气的是有网友亲身对比了出口国外的面和国内的面,国外调料包多了一包不说,面更劲道,冲泡出来的面汤也是更有质感,口味更好,还能看到明显的干肉粒,虽然说出口国外的质量要求更为严格,但是在安全方面至少要有保证,关于食品方面,不是说国内要求少就可以钻空子,丧失良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