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轻纺城天汇广场、联合市场为营销依托,绍兴的家纺产品大量销往全国各地和海外。每天万余种花型数千个系列窗纱,以及与床上用品配套的纯棉印花、涤棉印花、化纤丝绸等两三万个花式品种坯布上市,数万客流量摩肩接踵,的确给人一种“规模性震撼”。 “没有品牌的企业注定没有影响力,以前我们吃的就是这个亏。我的布和纱拿到广州贴个牌子价钱就翻了一倍,而我自己却卖不起价来。”浪淘纱董事长曲秀娥说,“但是,现在不同了,我有了自主品牌‘浪淘纱’,而且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价格也上来了。” 绍兴家纺业如今不仅实现了产业集聚,而且实现了品牌集聚,并以品牌发展为龙头,进一步推动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不少企业成立新品设计研发机构,有的还借鉴世界各地家纺产业的优秀创意和设计,在国外成立了研发中心,绍兴家纺行业的设计水平正走向专业化的新高点。与此同时,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版权管理机构也已经启动。 现在几乎所有企业都自觉地融入“大家纺”的品牌化发展轨道之中,绍兴家纺斐然业绩更是来自于近年来家纺企业主动注重对品牌的运作和营销,从“永利”到“裕隆”,从“中华”到“小轩窗”……品牌家纺的影子已经随处可见。从品质定位到品牌策划,从会展营销到全方位包装,绍兴县的家纺企业已经成了中国家纺业中一支绝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几年前绍兴的家纺企业还是凤毛麟角。但是,不少人早已就看中了这块高附加值、高利润的蛋糕。尤其是最近5年左右的时间里,绍兴县家纺企业越来越多,现在产值超过千万元产值的就有近百家。品牌化战略让企业打了翻身仗,并以每年20%的幅度增长,让企业真正尝足了甜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以享受到高水平的跨类保护,将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绍兴县工商局的有关负责人对此分析认为,家纺产业已经成为绍兴县最具特色和潜力的支柱型产业。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绍兴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地区经济总量、工业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经济指标位于长三角16个城市、浙江省11个地级市前列。然而,随着浙江省和东部沿海的一些省(市)陆续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低端产品市场饱和度直逼边界,要求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的呼声不断增强,去年以来由金融海啸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绍兴经济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受市场、资源、环境等多重约束,绍兴以纺织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面临挑战。绍兴的产业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体,2007年绍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之比为5.5:60.6:33.9,而浙江省、全国的三次产业产值比分别为5.5:54.1:40.4和10.97:50.27:38.76,绍兴市第二产业产值比远远高于浙江省和全国的水平。第二产业中,纺织业占据了半壁江山。2006年,绍兴纺织、服装类企业占企业总数的49.05%,其工业总产值现行价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现行价的48.96%。绍兴纺织业基本上停留在利用原料进行编织、染整的生产阶段,2006年这类企业占纺织、服装类企业的73.82%,基本上属于皮特(Peter,Kilduff,2003)界定的纺织产业发展5个阶段中的第一阶段——维生阶段,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均较低,靠量的扩张获得盈利。在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劳动力工资上升及国际市场上低端产品市场日益饱和的背景下,绍兴目前的产业结构面临巨大挑战。2.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绍兴以纺织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面临挑战。受产品供求关系、全球性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今后几年,在国际市场上,纺织、服装类产品价格呈现降低趋势,而受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的影响,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将呈上升趋势。纺织行业的利润率将在目前3%的纺织行业平均利润率基础上进一步走低。面对这一趋势,国家视纺织行业为涉及民生问题的行业,因为全国纺织行业吸纳了1900万就业人员,2009年2月份,在提高纺织品出口退税率1个百分点的同时,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这些宏观调控措施给绍兴纺织业带来了利好消息,但更给绍兴纺织业发展敲响了警钟:今后不长的时间段里,绍兴要注重以纺织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为“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第二、三、四三条内容,尤其是第四条“优化区域布局”中,涉及到目前绍兴技术含量、附加值低的纺织业要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绍兴所在的东部地区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业和其他产业等措施。面对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绍兴既要看到经济发展的前景,又要抓住机遇,逆势而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3.受浙江省产业发展规划的促动,绍兴以纺织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面临挑战。2008年出台的浙江省产业发展规划显示,浙江省正在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人们的需求从满足温饱、小康逐渐向提高住房水平、普及汽车的方向迈进,于是产业要向重化工业方向发展。今后以宁波为中心的扇型区域要重点发展石化、汽车、火力发电等重化工业。绍兴市位于杭州、宁波的中间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区位优势。绍兴要趁势而上,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要有所退,有所进,逐步优化产业结构。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绍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市上下顺应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突破多种约束,迎头赶上。1.政府发挥“经济总动员”的作用,举全市之力,为企业成长、发展排忧解难。绍兴市政府具有良好的“经济总动员”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市政府凭借较强的规划能力、推销能力、财政能力、服务能力等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推动作用,连续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几期中,政府管理指标显示强劲,是绍兴较具优势的软竞争力中的一项。面对新的竞争形势,绍兴市政府发挥良好的“经济总动员”基础,动员各级、各种新闻媒体的力量,宣传优势企业,树立榜样;动员所有党政部门、群众团体,召开各种形式的企业座谈会,与企业平等对话,共同研判形式,商谈对策。 2.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做好“北工”这篇文章。绍兴市北部区域的浙江绍兴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现有一些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机械电子、节能环保等产业,要集政府、企业、社会的力量,做强这些产业。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集中力量引进有关这些产业的大项目、大企业。这些是绍兴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支撑力量。3.在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发达这一体制优势的同时,推动股份制企业的创建,这样更有利于集聚政府、企业、社会的力量,更有利于理顺金融关系,化解金融风险;培育具有品牌优势、产品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另外,在政策的贯彻落实、稳定性、连续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有利于顺序推进项目建设。只要我们全市上下凝聚力量,共同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困境,我们必将以较快速度,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创造绍兴经济新的辉煌。
这个分数恐是拿不了的 但是给你些外行的建议和想法首先 要想增加附加值必然需要有货可以相对应 然而货并非是实物 也可以是一种概念至于关于绍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么,这个各个城市都有的,只是侧重状态不一。绍兴也并非是因为只注重到了纺织,其实都是利益所趋,我认为绍兴的结构状态那么不合理,最关键的人心!首先你可以看到技术类公司很少,其次你可以看到销售类还是很集中的,就个人在绍兴这几十年里,以及现在去过几个招工大会,个人感觉,绍兴要想把产业调整下,关键要从技术着手,引进人才!不能只看到销售的眼前利益,要看到以人才调市场的效果!新开发区荒凉的,可是人家的新开发区大学和新工业区的效应,这些可以借鉴一下!同样出于要搞论文的一个外行这样说一下感慨,哎,写理论的就是好,我做技术的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的,做不出结果就等于论文的咔嚓~哎~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