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集中于苏州、杭州、。
杭州丝绸是浙江省杭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质地轻软,色彩绮丽,品种繁多,有绸、缎、绫、绢等十几类品种,最著名的品牌有长城、喜得宝、万事利、凯地、杭丝路等,苏州丝绸是中国传统丝织业中的珍品,丝绸是中国古文明之一,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苏州是丝绸的故乡,太湖流域留存有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见证着丝绸历史的悠久。
丝绸,一种纺织品,用蚕丝或合成纤维、人造纤维、长丝织成;是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织品总称。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为什么承接印度纺织品订单的是中国而不是越南?
看了几个不靠谱的回答,或者没有说的点上的回答,我还是来说一下吧!
01年前后我国大干快上了一大批聚酯化纤厂和配套的印染厂,其中各种长短丝很齐全,当时国家怕产量太多,一度不批新厂的建设,但是江浙各个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还是建了无数个违章的新厂,当时建厂的技术大多是美国,日本,韩国的技术和设备!
此时美国的纺织业已经让日本和韩国打败了,欧洲的意大利也是垂死挣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正是如日中天,我国做为后起之秀,当时还不如三哥印度的纺织业先进,这里说的是拉丝技术不如印度,生产量和印度差不多的!当年江浙纺织业老板圈内的共识是联合韩国做死日本,到了10年真把日本纺织业给干死了,陪葬的是意大利,然后就是我们GDP超过日本。
随着我们大建聚酯纤维厂,国内的纺织机械也由大放光彩,配套的印染也上来了,然后印染的精细化工由于有市场,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建成,巨大的市场又推动了聚酯纤维的发展,因为需求又推进了各种方面的技术,在大的市场和先进的技术下加持下,成本就低了,到现在韩国在纺织业也是大败,但是日本韩国意大利在高档面料市场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到17年打败韩国纺织业后,我们的目标对准了三哥,至今年止,印度除了特有的纱料布还能维持脸面外,他在非洲和南亚(主要孟加拉斯里兰卡柬埔寨)的市场全让我们站了。越南是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没有成规模的全产业链的纺织业,但说纺织行业,还不算配套的机械和精细化工,可以说越南就没有纺织业,现在印度和越南所谓的纺织业,其实就是来布料加工成衣服的加工业。
印度每年产大量棉花,但是需要出口到中国加工成布料,然后在进口回印度加工生产成服装,说白了,印度只是比巴基斯坦,孟加拉,越南等等强一点而已,如果印度不加关税,并加入亚洲自贸区的话,不出五年印度连国内纱料市场也会让我们战领,现在疫情印度国内无法开工,外面需要的纺织品从哪来?只能是中国和南亚几国家提供,如果中国不提供原料布匹,他们拿什么加工成品?我们疫情厉害的时候柬埔寨首相亲自来中国访问,就是怕没有原料生产,说到这里各位能明白为什么是我们而不是越南了吧!
最近,国内不少中小型纺织企业接到了很多国际订单,而且大部分是从印度来的,这让不少老板高兴不已,有的企业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5月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纺织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主要就是靠纺织品出口换取外汇,后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纺织品加工逐渐转移到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我国的纺织企业也感受到了全球产业转移的痛楚。
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印度的纺织企业难以完成全球订单,现在把部分订单转移到我国,而且是选择了一些中小型纺织企业,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保护自己不违约,二是尽量压低成本。
至于为什么不转到越南?我认为越南本身就有很多一手订单,印度需求肯定也会部分转移到越南,但是越南的产量供不上印度的需求。
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我们的纺织企业不应该高兴得太早,毕竟现在是非常时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国际订单也存在违约的可能,而且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分析形势,可以获得更大的优势。
要知道,印度来的订单不是一手订单,而是国际市场委托印度加工的二手订单,接手这样的订单显然是为别人做嫁衣裳。如果我们接手了,只能赚一点辛苦钱,将来全球疫情结束后,我们的订单就没了。
如果我们不接这些订单,那么印度自己生产不出来,印度企业就会产生违约,这很可能会导致大量印度纺织企业停工或者破产倒闭。大量的国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我们的企业就可以接到更多的一手订单,也就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
更为关键的是,一旦形成了这样的市场格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竞争对手的印度企业元气无法恢复,国际市场都将依赖于我国的纺织品生产,相当于我们利用这个机会重新夺回了纺织品行业的这国际话语权。
尤其是在中印关系如此微妙的情况下,我们的纺织企业更应该联合起来,从行业和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不要为短期利益诱惑,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重新确立纺织品大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