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法:① 半制品在流转过程中所形成的“风印”已归纳到“横档”(详见第255问)的专题论述之中,此处不再阐述。② 染色后形成“风印”的解决办法:a。 筛选染料:生产前要尽量筛选耐酸性较好的活性染料进行配伍,降低产生“风印”的概率,活性翠蓝耐酸水解能力较差,在用量较大时产生“风印”的概率很高。
b。 加强生产管理:染色后的织物要及时流转到下一工序,流转过程中对织物要尽量包盖严密,不要堆置在通风较好的场地。c。 合理控制织物的酸碱度:对于耐酸性较差的活性颜色尽量将织物的pH调节到7。 5左右,而不要偏酸性。d。 在织物上预留碱性缓冲剂:在后整理工作液中加人2g/L的醋酸钠或尿素可以减少或杜绝在织物上产生“风印”的概率。
③ 漂白织物“风印”的解决办法:a。 筛选耐酸性较好的荧光增白剂:荧光增白剂VBL耐酸性程度为pH约为6,改用耐酸性好的荧光增白剂VBU,其耐酸pH为210,能较好地解决纯棉漂白织物的“风印”问题。b。 控制上柔软剂工作液的pH:将上柔软剂工作液的pH调节至8左右,使织物偏碱性,能有效防止“风印”的产生,但碱性条件下增白剂用量需增加10%左右。
c。 已产生“风印”的织物的补救措施:纯棉漂白织物的“风印”可通过浸轧小苏打或氨水等碱性溶液来消除,在溶液中再补充少量的荧光增白剂,其效果更好,而织物上小黄点则可以通过浸泡草酸液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