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法,第一种直接拿着20w去银行办理财金卡,然后再把钱转出去,第二种把自己的星级提高到5星级就可以办金卡,至于提到5星的方法就多了,常见的有贵金属、理财、月末存款
贸易条件的恶化是否意味着贸易利益的减少?
一、“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提出及其争论
“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一份名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在该报告中,他考查了英国自1870年至1938年间对外贸易中进出口贸易条件的变化,发现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在将近70年中下降了35.9%,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那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愈来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中心外围的依附理论以及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贸易条件恶化论”经辛格、伊曼纽尔、阿明和刘易斯等人的发展,其影响愈来愈大。在恶化论者看来,现今的贸易机制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自由贸易的结果并没有导致普遍的富裕,反而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这种命运,只有实行工业化,更确切地说就是走进口替代工业化之路。
针对普雷维什提出的贸易条件恶化观点,新古典自由主义者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以瓦伊纳,哈伯勒为首的经济学家指出,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和要素禀赋论,自由贸易对贸易双方都有利,不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问题,随着工业劳动生产率的较快增长,贸易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应该是逐步改善的。按照比较利益,农业并不代表贫困,工业也不代表富裕。他们还举出了澳大利亚、加拿大作为例证。那么,贸易条件的变迁是否恶化呢?如果恶化,对一国贸易利益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及实证分析
根据发展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解以及传统理论的理解,贸易条件主要指价格贸易条件。尽管在统计方法上存在一些差异,但经过长期的实证分析,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已经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以来趋于恶化的论点不再表示怀疑。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则以制成品为主;而发达国家则正好相反,出口以制成品为主,进口的初级产品则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这种贸易格局必然造成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其原因在于:
1.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趋于疲软。这个结论目前基本上得到了有关统计资料的支持。据统计,相对于制成品而言,初级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确实相对偏低,发达国家收入每增加1%,一般将引起下列商品进口增加:粮食0.6%,农业原料0.5%,石油产品和其他燃料2.4%以及制成品约1.9%。在美国,加拿大及一些西欧国家,食品的收入弹性仅在0.2-0.3之间,美国人均消费的小麦数量从本世纪初到80年代这一较长时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导致的合成品、替代品的大量涌现使得工业制成品中原材料的含量也大大降低。据统计,在1938年-1970年间,合成材料在世界纺织纤维和橡胶产量中的比重分别从9%和0.6%上升到38%和67%。同样,在本世纪20年代的时候,每辆轿车的价值中原材料的比重占到50%左右,而目前在电子计算机及家用电器中所使用的半导体中只包含不到1%的原料成分。由于需求疲软而导致的初级产品价格的下跌或不稳定性,对于那些将出口生产集中在相对少的几种初级产品且出口市场集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世界银行公布的有关资料证明,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使得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出口贸易的实际出口购买力同70年代比分别损失了13%和15%,而这其中大体上有2/5要归因于石油出口价格的降低。
2.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口需求持续强劲。由于历史的原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又在管理和技术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尽快实现本国经济发展,除了凭借自身力量提高本国科技水平外,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此外,由于同样的原因,发达国家出口产品中大多以资本、技术密集程度相对较高的制成品为主,无论是投资品还是消费品,在发展中国家都有着比较高的收入弹性。这样,由于经济落后压力所带来的强大投资冲动和由消费早熟所造成的对进口商品的普遍追逐,使得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的进口需求持续旺盛,这也同样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趋势。
可以看出,普雷维什-辛格命题比较正确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事实,并得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的实际利益分配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个正确的结论。
三、贸易条件恶化与贸易利益的关系
在传统的贸易条件恶化论中,一般认为贸易条件的恶化必然意味着贸易利益的损失,其结果必然得出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的结论。其实,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不一定代表贸易利益的损失,让我们从供求关系来分析贸易条件的恶化对一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价格贸易条件变化的基础是本国和贸易伙伴的需求和供给方面的变化。具体地说,所谓本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国外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下降;本国出口产品供给上升;本国对国外进口产品需求上升;国外出口产品供给下降。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中,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发达国家以出口制成品为主,这里我们先排除由于国外出口产品的供给下降造成本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的可能性,然后,再逐步讨论另外三种可能性。
1.国外对本国出口产品需求下降。
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的下降,不仅意味着本国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的降低,即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同时也使得出口数量下降,从而出口的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出口收入的下降又直接影响本国的进口能力,特别是对于不少发展中国家来说,进口能力的大小基本上是由本国产品的出口能力所决定的。
由此可见,由于国外对本国产品的出口需求下降而造成的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对于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居民消费水平以及本国的就业水平等都是不利的。从这一点来看,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和一国贸易利益的恶化是一致的。
2.本国对国外进口产品需求上升。
这种本国对国外进口产品需求增加而造成的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与上述由国外对本国出口产品需求下降而造成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类似,其直接的后果都会对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带来很大的压力。
这种需求增加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国外产品技术的强烈需求会逐步提高本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刺激本国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技术的提高;从长远来看,这可以逐步减少本国对国外产品的需求和依赖,改善本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最终从整体上提高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这种贸易条件的恶化从短期来看有违于贸易利益的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却与贸易利益是相合的。但即使是这种情况,也不能处于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中,否则,工业化的战略就会受挫,而且往往在进口替代战略中形成路径依赖,这也正是拉丁美洲工业化失败的原因所在。第二种是由于消费的国际示范效应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居民对来自发达国家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及其他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冲动持续强劲,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不少发展中国家价格贸易条件长期不利的局面。
3.本国出口产品供给上升。本国的出口产品供给上升有二种情况。
第一种是,由于本国出口部门的要素生产率提高而使出口供给增加,只要出口产品总数量的增长幅度高于出口产品的价格的降低幅度,本国的出口收入就会有提高,而且由于要素生产率提高而闲置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可以投入到进口替代品或者其他部门的生产中去,这对出口国整体经济福利改善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这种“恶化”不能被认为是对出口贸易利益的一种损害。相反,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降低出口价格,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出口收入,往往成为一些国家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实现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第二种是,出口国出口部门就业的绝对增长,导致出口供给增加而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这又有两种后果:一是导致供给增加的同时价格急剧下跌,导致总收入减少,造成收入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这种恶化有损于一国贸易利益。这在上世纪30年代的巴西咖啡危机中显得最为明显,巴西咖啡出口量的增加导致世界咖啡市场上咖啡价格的大幅度下降,结果出口增多,但总收入反而减少。二是虽然价格贸易条件有些恶化,但总的出口收入增加,从而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对于提高出口国的整体消费水平是有利的。这也是当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所面临的最普遍的“恶化”之一了。
由以上分析可见,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不同起因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对一国总体贸易利益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除了是由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所引起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确实对出口国的贸易利益有着不利影响外,一般地讲,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可能同时也意味着一国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水平的改善。比如,由要素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出口产品的价格下降可能正是该国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收入的手段之一;而对于那些有着充足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利用劳动力优势走“剩余出口”的道路尽管可能降低本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但是,在经济发展初期,特别是就业压力沉重的情况下,这也是扩大就业,增加出口收入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确实可以反映一国贸易利益的变化,但前提是必须假定要素生产率、出口收入等保持不变。显然,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作为一国经济福利水平下降的原因是不正确的。
四、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
随着贸易理论的发展,我们发现影响一国贸易利益的不仅有价格贸易条件,还有收入贸易条件,生产力贸易条件。这里,我们从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生产率贸易条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初级产品和工业品的贸易条件。
(一)价格贸易条件。首先是初级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问题。如前所述,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加上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源节约型,新的人工合成产品的大量替代,使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长缓慢,在有些类别甚至是负增长。相对而言,工业品的需求弹性较高,劳动生产率进步快,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的需求量将会增长很快。并且,初级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慢,技术进步的后果是数量的增加,导致供求矛盾更加尖锐;工业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快,技术进步的后果是新产品的出现,引发新的需求,是顺贸易发展的。因此,长期来看,初级产品相对于工业品而言价格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其次是工业品的价格贸易条件问题。在工业品内部,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言是严重供过于求,并且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的增长慢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增长,因此从长期来看其价格贸易条件也不断趋于恶化。同样,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对于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在长期内也存在着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
由此看来,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在初级产品对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对技术密集型产品中,每一种较低技术层次的产品相对于较高技术层次的产品而言都存在着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也可以反过来说,每一种较高技术层次的产品相对于较低技术层次的产品而言都存在着相对的贸易条件优化的趋势,因此,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相对的。
(二)收入贸易条件。一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不仅与本国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关,而且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同样,一国的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不仅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而且也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非价格贸易条件相对较好,其收入贸易条件一定就好。
对这一问题,可以中国和韩国为例来讨论。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人们的消费对象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中国的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加上少量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除了大量原料和消费品之外,还有很大比例的现代化生产所需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就在不断恶化,但中国是通过两种方式来改善自己的收入贸易条件的:一是扩大出口数量,数量的增长远远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改善收入贸易条件;二是加快技术进步,扩大机电产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利用比较优势来改善价格贸易条件,同时改善了收入贸易条件,最终形成贸易顺差,平衡国际收支,打破了外汇瓶颈,使国民经济良性发展。
相对于中国而言,韩国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层次都占优势,应该说,韩国的出口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从整体上相对优于中国,其收入贸易条件也比中国容易改善。但无论是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还是收入贸易条件的优势都是相对的;鉴于韩国经济发展的水平,韩国进口的产品的主要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对于进口而言,韩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并不占优势,如果不能进一步扩大出口数量,就会导致收入其贸易条件的恶化,形成收支逆差,1997年韩国的金融危机即是这个原因引起的。但韩国的产业技术水平较高,能够再造价格贸易优势,重新扭转收入贸易条件的恶化。
(三)生产率贸易条件。产品技术层次越高,其技术进步越快,生产率增长就越快,因此,较高技术层次的产品的生产率贸易条件比较低技术层次的产品优越。由此可知,决定一国贸易条件的关键因素是一国产业技术所达到的水平,技术水平越高,其价格贸易条件愈优化,收入贸易条件也容易改善。而且,技术水平越高,其生产率水平提高越快,其所获贸易利益就愈多。
然而,同样一项产业,有的国家作为出口产业有利于贸易利益,而另一此国家作为出口产业却对本国的贸易利益有损,这是因为两国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如纺织业对于中国来说具有比较优势,但对于韩国来说却没有优势。因为对于中国来说,纺织品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但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可以得到利用,能够多利用出口数量的优势来弥补价格的劣势,而不存在机会成本:但对韩国来说,纺织品不仅价格贸易条件是恶化的,其收入贸易条件也在不断恶化,且机会成本不断增大。因此,同样一项产业,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而言,其贸易利益是不同的。如果一项产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仅其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而且收入贸易条件也恶化,则一国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否则,将会造成发展的停滞。
19世纪末期,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作为初级产品出口国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因为自19世纪初开始,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等一大批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化,其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当时亚、非、拉大部分国家由于各种原因还未融入世界贸易体系,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南非等新开拓殖民地的原料市场很大,贸易条件有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快。进入20世纪之后,工业化进程趋稳,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被纳入初级产品的生产行列,供需矛盾开始尖锐,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全面恶化,加上20世纪上半期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都已变得极其不利的条件下,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先后转变产业结构,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而阿根廷依然依赖于初级产品的出口,结果造成了发展的停滞。
当代社会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在许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竟然也在“生产”汽车、电脑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对此,该作何评价呢?其实,根据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一件产品在生产的不同阶段分属于不同的技术层次。比如电脑,发达国家刚研制出来,它就是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产品的不断完善、定型,开始在其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批量生产时,它已经变成资本密集型产品,随着其构造和零部件的进一步简单化,标准化,这时电脑已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最好在第二世界组装节约成本。同样,美国的农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日本农业是资本、劳动密集型,中国农业是劳动密集型,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业开始在发达国家成长。因此,发展中国家生产电脑,汽车并不代表贸易条件改善,美国生产粮食也不代表贸易条件的恶化;贸易不仅在于你生产什么,也涉及到你的生产所达到的技术水平。
五、贸易条件分析的意义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的主导产业已经经历了几次变迁。具体来说,19世纪下半叶是以纺织和钢铁为首的资源劳动密集型工业称雄的时代,谁能在这些领域占据优势,谁就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在这一时期,英国执世界之牛耳。20世纪上半叶是以机电产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占优势的时代,德、美在世纪初后来居上,最后美国独占鳌头。20世纪下半叶,新技术革命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产业的兴起,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美国依靠其雄厚的科技人才优势依然居信息革命之首。在每一次产业周期转换过程中,都发生了产业结构的急剧调整,都产生了一些后来居上的国家。
韩国被广泛认为是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那么,韩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必然长期面临着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韩国经济先后经历3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密集型为主、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60年代,韩国面临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机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依靠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取得了可观的贸易利益;到70年代初,由于更多的国家走上了出口导向战略,劳动密集型产品严重供过于求,使价格贸易条件严重恶化。随着韩国劳动力工资的上涨,进一步扩大出口不仅会造成收入贸易条件的相对恶化,而且会使资源配置的效率下降,机会成本增大。在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同步恶化的前提下,韩国及时地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换,从而重获竞争优势;但到了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革命兴起,世界汽车市场和造船市场竞争激烈,价格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同时,由于韩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竞争力较弱,需求疲软,收入贸易条件也随之恶化,造成了贸易逆差。在1997年金融危机的压力下,韩国加速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目前处于转型之中,并取得了不小成绩。
中国的改革经过开放初期量的扩张,增加了外贸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加了就业,打破了外汇瓶颈。但中国当前也面临着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双恶化,产业结构调整也势在必行,一是增加当前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机电产品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
通过对贸易条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初级产品的出口面临着长期的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的全面恶化,只有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提升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才能使落后国家逐渐走上现代化之路。这不仅是理论分析的结果,而且是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今日世界中一流的发达国家都是先进的工业化国家,而最贫困的国家绝大部分都是初级产品出口国的事实就是佐证。
2.贸易条件恶化是一种普遍的趋势,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变动过程;一国只有不断地依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加速技术进步,才不断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