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
收藏网址 手机端
首页 > 国际资讯 >详情

谈判案例及分析

来源: 58家纺网 发布于:2021-12-04

谈判案例及分析

案例:
某中国公司与一个日本公司,围绕进口农加工机械设备,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争与合作,竞争与让步的谈判。
谈判一开局,按照国际惯例,首先由卖方报价。首次报价为1000万日元。
这一报价离实际卖价偏高许多。由于中方事前已摸清了国际行情的变化,深知日方是在放“试探气球”。于是中方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个报价不能作为谈判的基础。日方对中方如此果断地拒绝了这个报价而感到震惊。他们分析,中方可能对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有所了解,因而已方的高目标恐难实现。于是日方便转移话题,介绍起产品的特点及其优良的质量,以求采取迂回前进的方法来支持已方的报价。但中方一眼就看穿了对方在唱“空城计”。
因为,谈判之前,中方不仅摸清了国际行情,而且研究了日方产品的性能、质量、特点以及其他同类产品的有关情况。于是中方运用“明知故问,暗含回击”的发问艺术,不动声色地说:“不知贵国生产此种产品的公司有几家?贵公司的产品优于A国、C国的依据是什么?”中方话未完,日方就领会了其中含意,顿时陷于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的境地。但他们毕竟是生意场上的老手,其主谈人为避免难堪的局面借故离席,副主谈也装作找材料,埋头不语。过了一会儿,日方主谈神色自若地回到桌前,因为他已利用离席的这段时间,想好了应付这一局面的对策。果然,他一到谈判桌前,就问他的助手:“这个报价是什么时候定的?”他的助手早有准备,对此问话自然心领神会,便不假思索地答道:“以前定的。”于是日方主谈人笑着解释说:“唔,时间太久了,不知这个价格有否变动,我们只好回去请示总经理了。”老练的日方主谈人运用“踢皮球”战略,找到了退路。
第二轮谈判开始后,双方首先漫谈了一阵,调节了情绪,融洽了感情,创造了有利于谈判的友好气氛。之后,日方再次报价:“我们请示了总经理,又核实了一下成本,同意削价100万日元。”同时,他们夸张地表示,这个削价的幅度是不小的,要中方“还盘”。中方认为日方削价的幅度虽不小,但离中方的要价仍有较大距离,马上还盘还很困难。 “还盘”多少才是适当的,中方一时还拿不准。为了慎重起见,中方一面电话联系,再次核实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最新价格,一面对日方的二次报价进行分析。
根据分析,这个价格,虽日方表明是总经理批准的,但根据情况看,此次降价是谈判者自行决定的。由此可见,日方报价中所含水分仍然不小,弹性很大。基于此,中方确定“还盘”价格为750万日元。日方立即回绝,认为这个价格很难成交。中方坚持与日方探讨了几次,但没有结果。鉴于讨价还价的高潮已经过去,因此,中方认为谈判的“时钟已经到了”,该是展示自己实力、运用谈判技巧的时候了。于是,中方主谈人使用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招,郑重向对方指出:“这次引进,我们从几家公司中选中了贵公司,这说明我们成交的诚意。此价虽比贵公司销往C国的价格低一点,但由于运往上海口岸比运往C国的费用低,所以利润并没有减少。另一点,诸位也知道我有关部门的外汇政策规定,这笔生意允许我们使用的外汇只有这些。要增加,需再审批。如果这样,那就只好等下去,改日再谈。”中方主谈人接着说:“A国、C国还等着我们的邀请。”说到这里,中方主谈人把一直捏在手里的王牌摊了出来,恰到好处地向对方泄露,把中国外汇使用批文和A国、C国的电传递给了日方主谈人。
日方见后大为惊讶,他们坚持继续讨价还价的决心被摧毁了,陷入必须“竞卖”的困境;要么压价握手成交,要么谈判就此告吹。日方一时举棋不定,握手成交吧,利润不大,有失所望;告吹回国吧,跋山涉水,兴师动众,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后空手而归,不好向公司交代。这时,中方主谈人便运用心理学知识,根据“自我防卫机制”的文饰心理,称赞日方此次谈判的确精明强干,中方就只能选择A国或C国的产品了。
日方掂量再三,还是认为成交可以获利,告吹只能赔本。因此最后谈判就在中方的价格下成交了
分析:
在谈判一开始,日方把握有一定的主动权,并且很想试探中方代表的态度和水平。日方之所以出这个价,是因为他们以前的确卖过这个价格,所以表面看起来他们的价格是很公平的。如果中方不了解谈判当时的国际行情,就会以此作为谈判的基础,那么,日方就可能获得厚利;如果中方不能接受,日方也能自圆其说,有台阶可下,可谓进可攻,退可守。但由于中方已经通过丰富的信息渠道掌握了行情,所以这一招,日方并没有占到便宜。
于是日方将话题转移到了质量上,这种做法既回避了正面被点破的危险,又宣传了自己的产品,还说明了报价偏高的理由,可谓一石三鸟,潜移默化地推进了已方的谈判方案。他们实际是在引导中方的看法。但中方一连串的问句发挥了作用,此问貌似请教,实则是点了对方两点:其一,中方非常了解所有此类产品的有关情况;其二,此类产品绝非你一家独有,中方是有选择权的。中方点到为止的问话,彻底摧毁了对方“筑高台”的企图。
在日方出于尴尬的境地时,中方便采取了化解僵局的“给台阶”方法,主动提出“休会”,给双方以让步的余地,这也要谈判有了继续进行的可能,。中方深知此轮谈判不会再有什么结果了,如果追紧了,就可能导致谈判的失败。而这是中日双方都不愿看到的结局可以看出,给对方留颜面是很重要的。
第二轮,但日方让步后,中方并没有马上还盘,因为还盘就是向对方表明已方可以接受对方的报价。在弄不清对方的报价离实际卖价的“水分”有多大时就轻易“还盘”,往往造成被动,高了已方吃亏,低了可能刺激对方。所以中方在确定了对于自己比较有利的合理价格后,又与对方进行磋商。在遭到回绝后,中方马上告诉了日方关于与其它厂商合作的意向,旨在向对方表示已方对该谈判已失去兴趣,以迫使其做出让步。并且日方也因此会感到自己在谈判中已经处于劣势,已经由合作伙伴变成了一个没有竞争力的选择之一,这是对于谈判者自信的极大的打击,这时候日方提出了最终的成交,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因为通过分析他已经知道谈判破裂唯一的损失家将是自己。
这是一次很经典的谈判案例,其中运用了在本课程中学到的很多知识,是一个值得参考的实战经历。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 印度的布料市场怎么样?
    印度的布料市场怎么样?
    03-03
    一、印度的布料市场怎么样? 作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纺织制造国和出口国,印度在纺织服装行业拥有较强的原材料基础和制造实力,以及文化方面的独特性。然而在2020年,新
  • 大家说说看,这轮纺织涨价估计涨到什么时候?
    大家说说看,这轮纺织涨价估计涨到什么时候?
    11-30
    棉花涨价,涤纶跟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再一波又是什么?从事多年纺织行业,还是头一次看到这样的市场行情。就像今年千年极寒的气候预测一样,都是那么的疯狂,但还是顺
  • 求纺织企业(亏损)国内外研究现状
    求纺织企业(亏损)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0
    2007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消化了多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利润损失,行业整体上仍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但从行业的结构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