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轰隆、轰隆隆、咯咯、铛铛
1、咚咚 [ dōng dōng ]
解释:象声词。
引证:老舍 《二马》第二段六:“又正了正领带,拉了拉衣襟,然后才咚咚的下了楼。”
2、轰隆 [ hōng lōng ]
解释:形容雷声、爆炸声、机器声等:炮声~~直响。~一声巨响,房子倒塌下来。
引证:丁玲 《团聚》:“今天晚上有着大风雨,雷轰隆轰隆的在屋子四周响了过去。”
3、轰隆隆 [ hōng long long ]
解释:象声词。形容雷声、炮声、爆炸声、机器声等。
引证:周鸣钢 《没有双手的女英雄》:“‘轰隆隆’的巨雷声,就好像大炮弹在她的身边爆炸着。”
扩展资料:
象声词的特点
1、能重叠;
2、修饰限制名词和动词;
3、可以单独成句。因为拟声词多半用来描绘、形容,因而有人把它归属形容词。也有人把主观的感情、情绪所兴发的声音(例如唉!啊呀!乌乎!)归入拟声词。都是不妥当的。 形容词和拟声词仍有界限存在,前者的重叠形式有强调意味和感情色彩。
拟声词的重叠形式是纯表音的,不产生任何附加意义(注一)。拟声词在语法上不像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的修饰,例如我们不会说“雨点十分哗拉哗拉地下着”,也不会说“风不呼呼地吹着”。拟声词也不能用“A不A”的方式表示疑问。
拟声词可以和数量词结合,而形容词不能。双音节的重叠,拟声词可以是 AABB式(叮叮当当),也可以是ABAB式(叮当叮当)也可以是ABCA式(咚的咙咚),形容词通常只是AABB式。拟声词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有较大的独立性,形容词则不具备这样的特性。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象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