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老妈小便完毕,我给老妈换好纸尿裤,换好干净的保暖裤,把她老人家从坐便器上搀着站起来,让她用双手搂住我的脖子,我也搂着老妈,用力给老妈捶打后背。每次拍打到后胸部时,老妈都会咯咯咯咯的笑起来来,一边笑,一边说真舒服。
每次都这样,但那天不知怎的,我忽然想:我的老妈今天有我这个女儿来悉心照顾她,将来我老了,会有人这样照顾我吗?
指望儿子?真不敢指望啊!
谢谢邀请。
人都有老的时候。老了各个器官难免会出现问题,当你卧病在床的时候,有谁能守护在你的身边呢?
俗话说:“养儿防老”,现在老人基本上都有养老金,不需要子女在老人身上化多少钱。从某种意义上说,养儿防老就是当你老了卧病在床的时候,有子女守护在你的身边,然而,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并不是那么的容易实现。
特别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年代里,虽然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同,但子女们要工作,他们要为生存而奔波和拼搏,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何况以后都是独生子女,一对年轻夫妻要照顾四个老人,他们不可能丢下工作来到你的病床前来孝敬与陪护。等到子女退休了,才有可能照顾你,可能到那时候,老人已经85岁以上了,能活到那一天吗?
老伴是可以每时每刻陪伴着你,但是,当你老了病了的时候,老伴也就体弱多病了,他(她)也不能24小时到你的床前来陪护。要是老伴先离你而去呢?
兄弟姐妹退休后可以互相帮助,就像我一样。但是,以后的独生子女可没有了兄弟姐妹,又有谁能陪护?
不管怎样,老人们所面临“谁来照顾”的问题,有国家的好政策,有各级政府的关怀与重视,各位老人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道理。
耶律阿保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创建出契丹帝国的?
耶律阿保机(872-926年),辽国太祖,姓耶律,汉名亿,乳名啜里只,契丹人。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辽德祖耶律撒剌的长子,生母为宣简皇后萧氏,辽朝开国君主。
阿保机的父亲德祖是迭剌部落夷离堇(军事首领),阿保机自幼聪敏、才智过人。长大成人后明达世务、勇善射骑,身体魁梧健壮,胸怀大志,武功高强,《辽史》说他“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 深得掌权的伯父耶律释鲁的信任。后任耶律亿任遥辇氏痕德堇可汗的挞马狨沙里(护卫官),阿保机任其侍卫军首领,曾率领挞马部(护卫队)战胜了小黄室韦、越兀、乌古、六奚、比沙等近邻小部落,相继降服了小黄室韦,破越兀、兀古、六奚诸部,被国人誉为“阿主沙里”(沙里:契丹语“郎君”之意)。阿保机的伯父被杀后,阿保机继承了伯父的于越(地位仅次于可汗<或部落首领>,史称“总知军国事”,高于夷离堇,掌握联盟的军事和行政事务,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宰相)的职位。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痕德堇即可汗位。阿保机任本部夷离堇,专事征伐,带兵大破室韦、于厥及奚帅辖剌哥。升任大迭烈府夷离堇。天复二年(902年),阿保机率40万大军横扫中原河东(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代北(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攻下九郡,获牲口95000,驼、马、牛、羊不可胜数。次年(903年),北攻女真(大致在今牡丹江与松花江交汇处),俘获300户;南取河东、怀远军,略地蓟北(今河北北部),俘获人口财物而回。升于越,总知军国事,成为部落联盟的实际实际操纵者。天二年(905年),唐朝将暮,唐廷将矛头对准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李克用不敌逃往鞑靼。阿保机应李克用之邀,率7万骑兵到云州(今山西大同)相会,两人结为兄弟,约定共讨梁王朱温和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但各怀鬼胎。耶律阿保机进兵攻打刘仁恭,攻下数州,迁掳不少百姓返回辽东。回军途中,稍带袭击了山北奚人(东奚人,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南、老哈河一带)。大致在弱洛水、吐护真水流域一带。
天佑三年(906年)腊月,痕德堇可汗病死,遗命耶律阿保机继汗位。按照契丹传统,可汗位三年应改选一次,阿保机不愿做三年的可汗,一心想做终身的皇帝、世袭罔替。授意北宰相萧辖剌、南宰相耶律欧里思率群臣劝耶律阿保机进皇帝位,开平元年(907年)正月,耶律阿保机假意推辞后,为契丹大首领,即皇帝位,尊其母萧氏为皇太后,立其妻萧氏皇后。阿保机这一做法引起了本部和其他部落的不满汉反对,因为他这样做无疑断了其他部落首领的可汗梦。阿保机不肯交出大权首先引起了本家族其他贵族的不满,因为按照契丹人习惯,可汗实行的是家族世选制,即可汗之位转入耶律氏后,可汗就都要由这个家族成年人担任,所以阿保机不让位,其他人便没有机会当选。阿保机本家族的兄弟们便首先起来反对他,由此发生了历史上的“诸弟之乱”。
开平五年(911年)五月,阿保机亲征西部奚人(妫州,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奚人自恃地险路远,时常反叛,阿保机多次派人对他们招抚晓谕而不听。这次战役所向即下,于是分兵讨伐东部奚,也得到平定。于是尽有奚、之地。东到大海,南及白檀,西越松漠,北抵潢水,总计五部,均归入版图。趁阿保机征战之际,阿保机的弟弟耶律剌葛、耶律迭剌、耶律寅底石、耶律安端等人策划谋反,安端的妻子粘睦姑得知后报告给了阿保机,阿保机不忍心杀掉这些兄弟,就和他们杀牲、登山对天盟誓,然后赦免了他们,贬耶律剌葛为迭剌部夷离堇,封粘睦姑封为晋国夫人。兄弟们并没有对阿保机领情,第二年(912年),他们又在于越耶律辖底的带领下,再次反叛。除了原来的几个人外,新任命的惕隐耶律滑哥也参加了反叛。这年七月,他的弟弟耶律迭剌企图做奚王,得到了他的另一个弟弟耶律安端等人的拥护,拉起了一支1千多人的队伍反叛。很快被阿保机缴械,两个弟弟被其拘留,千人队伍被遣散。阿保机亲率大军讨伐术不姑部,他还有一个弟弟耶律剌葛领兵攻打平洲(今河北卢龙),得胜后截断阿保机的归路。这年十月,耶律剌葛打出了天子旗号,想强迫阿保机参加可汗的改选大会。阿保机没有硬拼,而是领兵南下,按照传统习惯赶在他们的前面举行了“燔柴礼”,也就是烧柴告天的仪式,阿保机再次连任可汗。这样就证明他已经合法地连选连任,使诸弟没有了反叛的根据。阿保机兵以其智慧不血刃地平息了这场叛乱。
本部落危机解除后,契丹其他七个部落的反对势力仍旧存在,他们以恢复旧的可汗选举制度为旗号,逼迫阿保机可汗之位。阿保机以退为进,答应先交出旗鼓,后退让韩位。阿保机对众人说:“我在可汗之位九年,下属有很多汉人,我想领一部自己人马治理一座汉城,可以吗”?众人同意了。阿保机带领一支精锐人马和众多汉人,来到一处有铁盐的地方驻扎下来,耕种经营,很快过上富足生活。阿保机采纳了妻子述律后的计策,暗地散布耶律阿保机驻地有盐有铁,可以以物兑换。公元915年,七个部落的酋长首领便带着牛和酒来了,阿保机设宴,以掷杯为号,将他们杀死了。他率部众来到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乌达盟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建都城和皇城,在都城兴建孔子庙、佛寺、道观等。
贞明二年(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宣布建立契丹国。定法律、颁爵位、置州县、立城郭、定税赋,统一和创立契丹大、小文字,弘扬本民族文化。阿保机终于将联盟长(可汗)三年轮换制,改成了皇帝世袭罔替制。自称“大圣大明天皇帝”,年号为“神册”。 他将部众设立为宫卫骑军及州县部族军,后来成为契丹军队的主要组成形式。顺便说一下:契丹在947年改称“辽”,983年又改为“大契丹”,1066年复称为“大辽”。直到1125年被金所灭。阿保机精通汉语,任用了不少汉人为谋士、大臣,比如韩知古、韩延徽、康默记等。
贞明二年(916年),亲征突厥、吐谷浑、党项等部。神册二年(917年)晋王李存勖部下卢文进降辽。天赞四年(925年),阿保机向东发展势力,率军亲征渤海国(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镇),取得大胜。次年,也就是天显元年(926年),灭渤海国,改名东丹国,命长子突欲(耶律倍)为东丹王。同年九月,耶律阿保机在回师途中发病,死于扶余城(后称黄龙府,今吉林农安),时年55岁。
耶律阿保机是在刀光剑影中走出来的契丹皇帝,能征善战,基本把北方各民族统一在自己的政权之下,密切了各民族的交流联系,为以后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他通过与中原、渤海和北方民族的战争,积累了丰富的军事和管理经验;重视网罗人才,特别是汉民族人才。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为后世留下了不少遗产。所以,《辽史》评价他:“金龊一箭,二百年基业,壮矣”!
古时游牧民族的崛起,基本上是靠在某时期冒出一个特别的优秀的首领:匈奴是冒顿单于,突厥是木杆可汗,金国(女真)是完颜阿骨打,蒙古是铁木真,契丹(辽)则就是耶律阿保机。但他们的崛起,光靠这一点远远不够,还需要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即中原政权由于各种原因,失去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有效压制 。
要弄清耶律阿保机的崛起过程,我们先看看契丹族的历史。
契丹的历史:依附于各方、夹缝中生存的小部落契丹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按照《隋书》的说法,它是东胡的一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被慕容鲜卑击败后远居辽东松、漠地区;在北魏时,被高句丽所迫,举族内迁;但后来又被突厥欺负,不得不在各方的夹缝之间虚与委蛇求生存,不同的部落依附于不同的政权,境地相当凄惨。
在隋文帝杨坚时期,中原王朝再度强盛,契丹部落前来拜码头;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杨坚准许契丹人返回辽西故地(原慕容鲜卑的根据地)。但好景不长,他们安顿下来后马上就不安分了,首先内部各部族之间混战不止,对外又跟突厥人互殴。对这种破坏和谐局面的行为,隋文帝杨坚派人严加斥责。契丹进朝谢罪后安分了下来,原本依附于高句丽的部落也前来投靠。
其后,居住在“辽西正北二百里”的契丹人逐渐发展壮大,其势力范围“东西亘五百里,南北三百里”;当时他们分为十个部部落,兵力多的达到三千,少的只有一千多,追随水草畜牧。需要打仗时,各个部落首领商量后一起行动。
后来隋末中原动乱,契丹人获得了发展的契机:
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北至室韦。冷陉山在其国南,与奚西山相崎,地方二千里。此时他们只剩下了八个部落,兵力共四万三千人。眼见中原式微,契丹人也开始不安分,李渊在位初年,他们多次入境抢劫;但到了贞观年间,一看形势不对,他们马上又进京称臣。后来李世民远征高句丽时,契丹人也奉命出兵助拳。公元648年,唐太宗设立松漠都督府,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兵赐姓李。
其后,契丹各部落基本归顺大唐,各首领不仅获得唐朝爵位,甚至入朝为官(最出名的当属名将李光弼)。武则天时期,窟哥的后人李尽忠不满营州都督赵连年侵辱,打着光复李氏的旗号起兵反叛。经过多年拉锯战,唐王朝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终于平定这一动乱,但契丹各部落改为归顺突厥。
唐玄宗开元年间,突厥没落,契丹首领李失活率各部再度依附大唐,松漠都督府再度设立。其后,李隆基还用和亲加强与契丹的关系。
公元732年,契丹再度反叛,被唐王朝摆平。其后,李隆基封立下大功的契丹人李过折为北平郡王、检校松漠州都督。后来,由于平卢节度使安禄山乱来,契丹人多次与唐军爆发冲突,但总体上处于被管控的状态。
晚唐藩镇割据、连年混战,给了耶律阿保机翻身的机会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中央政府的实力大为衰弱,奚、契丹等民族在名义上仍听从唐王朝的管控,但时不时也南下侵扰。好在北方的藩镇实力强劲,卢龙节度使对边境地区仍保持着有效的压制。比如,对契丹了如指掌的刘仁恭经常率军直捣契丹腹地,并焚烧塞外野草,契丹人马匹常被饿死,甚至不得不挑选良马向刘仁恭买牧地。即使耶律阿保机担任契丹王时,也被刘仁恭揍得遍地找牙:公元903年,阿保机派他的大舅子南侵,被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设计抓获;余下的契丹军人被吓得大哭,不得不用重金将其赎回。
然而,情况正逐渐起着变化:耶律阿保机逐渐使契丹告别了松散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
原先,契丹八部商量好,每隔三年推选一位首领为王统领各部;然而耶律阿保机当了三年王后,依仗自己部落势力强大,翻脸不愿意让位,并逐渐以武力击灭七部,统一契丹。朱温代唐之际,耶律阿保机南征北战,先后打败室韦、女真(当时称)、奚等部族,占领原突厥地盘,势力空前强盛。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曾率领30万兵马入侵云州,当时的晋王李克用与其连和,约好冬天共击后梁;不过阿保机扭头就向朱温示好。这一时期契丹人一直是这种状态:既要趁机抢劫,又见风使舵到处占便宜。
汉文化流入、制度的完善,使契丹脱胎换骨而另耶律阿保机的政权上升到新阶段的,则是得益于中原的一次变故:卢龙节度使之乱。
刘守光担任卢龙节度使时,由于为政残暴,许多军民逃奔契丹;公元911年,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被晋王李存勖在914年击败,大量卢龙军民被契丹趁机掠走。人口与先进生产力的流入,使耶律阿保机的实力进一步膨胀。公元916年,他自称皇帝,学习中原设置百官。其后,他任用原刘守光的参军韩延徽为谋士,模仿中原开牙建府、修建城邑、设立集市,并给境内的汉人配婚,让他们安心居住、耕种;相比较战乱不断的中原,相对安定的契丹吸引大量汉人留居。
在这期间,为了管理境内的各民族,耶律阿保机设置了两套平行的行政机构北面“以国制治契丹”,保留契丹部落旧俗;南面“以汉制待汉人”,是中原制度的翻版,这有点像一国两制。这个时候起,契丹已经由原始的游牧民族,进化到游牧、农耕结合的准封建政权。
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去世,耶律德光即位。到了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北面总管石敬瑭造反,他派桑维翰向契丹称臣,并承诺事成之后,割让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燕云十六州”。经过这次事件,契丹不仅得到了更为可观的汉地、汉人,实力实现了飞跃发展,而且还占据了以往阻碍自己进入中原的自然屏障,其精骑从此可以长驱南下、在华北平原肆虐,从此面对中原政权占据主动地位。公元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大辽”,契丹族政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封建王朝。
契丹的崛起,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政权建立过程的缩影。起初弱小而分散的部落,依附于中原政权;靠着一位杰出首领,实现部族的整合;其后趁着中原战乱之际,不断接触汉文化、接纳汉人,最终实现自身的升级,融入中华文明体系。但他们并不能实现制度的突破,更无力应对封建政权的弊端,最终比中原政权崩溃得更迅速、更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