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 西 方服装外形的差异
在外 形 特 征上,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
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等使
着装人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
身材的弥补,使人在视觉上形成错觉,从而在比例上达到完美
和谐。另外,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
相称。
西方 古 典 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
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形、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产
生夸张的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方服装的外形特点与西方人热
情奔放的性格,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的。
而 造 成 这种服饰外形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西方文
化的差异。西方文明起源于海洋文明,文化本能比较开放。西
方文化善于表现矛盾、冲突,在服装构成上强调刺激,以突出
个性为美。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文化本能比较封闭,在
服装上具有固执地“原体”意识。中国文化漠视性的存在,宽衣
博带遮掩人体,表现的是一种庄重、含蓄之美。
二 、中 西 方服装穿着观念的差异
所谓 观 念 就是看法和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观念来
自对外界事物或内心活动的观察。古今中外,人们的服装穿
着状态、行为以及它的演变和发展都受服装穿着观念的支
配。服装的穿着观念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是由服装
个体或群体的主客观多重因素的综合而形成的。它包括自然
和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文化传统观念、时尚价值
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等。不同的个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
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纵观
中、西服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表现在服装穿着观念方面,主
要有以下不同:
(一 ) 中西 服装穿着功能的差异
在中 国 的 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著者身份和
地位的象征,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
教。孔子曾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不貌无敬,不敬无
礼,无礼不立。”因此必须“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可以说,中国
人对服装穿着是为了表现礼仪观念,中国人是用“观念”去穿
服装的,所以是用一块“精神的布”把身体遮蔽起来。
西方 的 穿 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
统,要求服装穿著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美。西方的穿着
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
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因此就要求服装的造型和服装的穿着
能够充分地、完美地反映人体的优美体态,并认为这是人类为
什么需要穿着衣服的最直接的缘由和动机。
(二 )中 西 服装穿着行为的差异
中国 人 对 服装的穿着一向以“自尊”、“自爱”为主,心理的
定向是“内省型”的,对服装的穿着行为不在标新立异而却注
重“自我调节”,并往往是在调节新旧观念的冲突和与外界观
感的反省中寻求新的和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修身养
性,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
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
与 中国 人 的服装穿着观念恰恰相反的西方人,对服装追
求的价值观念是“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的动
机是着重“自我表现”,心理定向是“外倾型”的。他们穿着服装
是为自己而穿,所以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穿着
个性的表露,在街头几乎找不到有两个人穿着完全同样的服
装,即使男性也是如此,不是服装的式样不同,就是色彩不同,
或是衣料的纹样不同。他们认为,服装穿着必须讲究个性,穿
着与众不同的服装,是为了表示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以及自
身存在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