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时期的织物及其加工,是直接继承东汉基础的。根据许慎《说文》记载,东汉时可以染出十四种以上的颜色。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大量锦绮中,可以看到其中有大红、绛红、粉红、黄、淡黄、浅栗、紫、宝蓝、翠蓝、淡蓝、叶绿、白等颜色,其色彩极为丰富。
魏晋时,南京以染黑色而著称,所染的黑色丝绸质量相当高,一般平民穿不起,大多为有钱人享用。晋时,在南京秦淮河南有一个地名叫乌衣巷,据说住在乌衣巷的贵族子弟以及军士都穿乌衣,即黑色绸衣。南京出产的黑绸直到直到解放以后还驰名中外。
在《齐民要术》中详尽地记述了当时我国劳动人民在种植蓝草方面的经验,并第一次用文字记载了用蓝草制取靛蓝的方法,先是“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然后用木、石压住,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浸的时间是“热时一宿,冷时两宿”,将浸液过滤,按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加石灰用木棍急速搅动,等沉淀以后“澄清泻去水”,“侯如强粥”,则“蓝淀成矣”。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总结了用红花炼取染料的工艺技术。这技术与隋唐时传到日本。
十六国时期,曾发现染花绢(绞缬);在北朝,也发现了夹缬。前者在阿斯塔那305号墓出土,后者在阿斯塔那309号墓出土。
绞缬是一种机械防染法。最适于染制简单的点花或条纹,方法是先将待染的织物,按预先设计的图案用线钉缝,抽紧后,再用线紧紧结扎成各种式样的小结;浸染后,将线拆去,缚结的那部分就呈现出着色不充分的花纹。这种花纹,别有风味,每朵花的边界由于受到染液的浸润,很自然地形成由深到浅的色晕。花纹疏大的叫鹿胎缬或玛瑙缬;花纹细密的叫鱼子缬或龙子缬。还有比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东晋南北朝时,绞缬染制的织物,多用于妇女的衣着。在陶潜的《搜神后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妇女穿着“紫缬襦(即上衣)青裙”,远看就好象梅花斑斑的鹿一样。很显然,这个妇女穿的,就是由“鹿胎缬”花纹的衣服。
由于绞缬染只要家常的缝线就可以随意做出别具一格的花纹,因而在古代应用很广泛。绞缬产品也曾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西亚地区。
夹缬工艺到北魏时已有了相当大的生产规模。据说北魏孝明帝时(公元六世纪初),河南荥(xing)阳有一个郑云,曾用印有紫色花纹的丝绸四百匹向当时的官府行贿,弄到一个安州刺史的官衔。这些花绸是用镂空版印花法加工制成的。镂空版的制法,是按照设计的图案,在木板或浸过油的硬纸上雕刻镂空而成的。印染时,在镂空的地方涂刷染料或色浆,除去镂空版,花纹便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