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的30年,是我国逐步摆脱低收入国家不断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30年。 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按照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奋发图强,开拓进取,1987年提前3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5年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实现“三步走”伟大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不相上下。 经济总量连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后,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带来了国家财力的增加。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一番,达到2005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4349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台阶,达到11444亿元,2003年超过2万亿元,达到21715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短缺是当时外汇储备的基本特征,出口创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动力。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大型公司(企业)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企业由少到多、由弱变强,成为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成就的醒目标志。根据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2007年度世界500强公司名单,我国内地共有22家,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名列第17位,比2006年提升6位,取得中国公司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的最好名次,也是中国公司首次进入世界前20强。 二、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呈现出由粗放向集约和节约的重大转变 30年来,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改革开放的30年,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的30年,是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不断呈现新格局的30年。 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以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30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1979-2007年,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6%、11.4%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30年来,冶金、能源、纺织、机械、航运等传统工业在改造中实现结构不断调整升级。2004年钢铁工业的连铸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提高近90个百分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铜、铅先进熔炼生产工艺的产能达到总产能的70%左右,电解铝自焙槽工艺已全部淘汰,改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耗煤低、发电效率高的单机容量30万、60万千瓦机组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主力发电机组,并逐步向100万千瓦级发展。落后棉纺锭和毛纺锭得到大规模压缩,棉纺织设备的大部分机器采用了变频调速、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基本实现了纺机产品的机电一体化。大型燃气轮机、抽水蓄能机组、直流输电设备、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船用曲轴等实现国产化,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炼油厂设备自主化率高达90%。与此同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30年来的发展,我国在航天技术、核能发电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制造技术、第三代通信技术等领域都有一系列重大突破。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162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比1995年提高3.0个百分点。
航天科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在改革中腾飞、在创新中发展,创造了令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的辉煌业绩,为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航天科技事业30年的蓬勃发展,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生动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航天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中国航天的优良传统,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了我国战略高技术的整体水平。我国先后研制了14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截至2008年10月底,我国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112次发射,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发射107次,发射了111颗卫星和7艘飞船。我国研制的卫星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发展,卫星技术水平、应用水平、可靠性有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通信广播、气象、地球资源、导航、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海洋等7个系列。 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取得重大突破,增强了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两人5天的太空飞行,标志着我国跨入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阶段。2007年,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2008年,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实践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导弹武器装备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提升了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的能力。我国研制的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从近程到远程、洲际,从液体到固体,从陆上到水下,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武器系列。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和生产一代”的要求,制定航天核心技术计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研制了一批体现国家意志、彰显民族尊严的现代化导弹武器系统,有力地增强了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的能力。 航天技术应用达到新水平,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中央提出的高科技产业化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空间生物和育种、电子信息、软件、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等航天科技应用产业,构建航天科技产业链,打造了一批知名产品和品牌,发展了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逐步形成了产业规模。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等诸多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重要贡献。一大批航天技术转移到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领域,促进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 航天科技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30年,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 30年,也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开拓创新、科学发展、成绩显著的30年。回顾航天科技事业走过的道路,总结在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有以下体会: 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从国家需要和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航天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科技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有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有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基础。3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实践证明,航天科技事业的每一项重大创新成就,都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取得的,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航天科技工业体制机制与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航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1993年,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分别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开始走向企业化之路。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基础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组建成立。9年来,集团公司积极推进母子公司体制建设,实施专业重组,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和试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不断深化管理改革和创新,形成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和适应航天市场化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有力地推动了航天科技事业发展。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航天生产力,为航天科技铸造新时期的辉煌创造了体制机制优势。 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航天高技术产业的主动权。航天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高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航天科技战略产业,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攻克航天技术难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攻克和掌握了一项又一项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不断推动和牵引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要牢牢掌握航天科技发展主动权,在世界高科技领域有所作为并不断实现新跨越,就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真正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始终坚持弘扬航天精神,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中国航天在取得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孕育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在航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航天精神感召下,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人民需要为最高需要,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懈奋进,攻克一个又一个尖端课题,创造一个又一个成果,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践证明,要实现航天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就必须始终立足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需要,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大力建设航天文化。 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推进航天科技事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我国航天科技事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科学发展,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努力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坚定不移地承担起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航天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维护国家安全、带动科技进步、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我们要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肩负的使命,牢记党和人民重托,按照集团公司确定的战略方向,以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为己任,努力引领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发展方向,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航天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实现新跨越,使我国航天科技这一战略性高科技产业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坚定不移地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更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加速航天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现代航天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以运营服务为主的卫星应用产业,使航天产品与服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在使命和责任面前,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围绕新目标、建设新航天、取得新成就、实现新跨越”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相应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在产权管理、法人治理结构、选人用人、考核评价、薪酬激励、监督约束等方面加快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设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发展水平高,产业发展能力强、军民融合程度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意识,不断探索和完善党组织在联合体、专业公司、上市公司和直属单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补充回答: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神七”的成功发射,神七在太空漫步,让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 51枚金牌,稳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们实力的见证。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编辑本段]改革开放30年十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编辑本段]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经验在于中国遵循了经济增长“四色定理”。中国和世界发展历史充分证明,经济增长“四色定理”——和平稳定、开放结构、人力资本、结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遵循“四色定理”,经济就发展,社会就进步。